|閱讀|《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

閱讀筆記:約翰・阿代爾《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團隊領導與管理模型
John Adair’s Action Centred Leadership – a Model for Tea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編譯 by Tina Huang,ICF MCC、企業高管教練、教練督導

Photo by sk on Unsplash

前言

《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是約翰·阿代爾最知名的作品,模型中的三個元素:「達成任務、帶領(發展)團隊、發展成員」彼此相互依靠;對領導角色來說,每項元素獨立觀之,也都相當重要。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個概念的原因是,在領導力發展教練與高管教練服務中,這些內容經常都是客戶所面臨的重要議題。大家可以運用這個模型與客戶溝通,説明他們理解自己在目前領導的角色上目前已經具備了什麼?還有什麼發展機會?教練也或者可以運用這些內容協助客戶設定教練目標。

大部分的客戶對於「達成任務」都很在行,也花最多心力與時間在這一塊。然而隨著領導角色的責任變大、帶領人數的變多,他們很需要練習重新分配時間,與單位內或跨單位的團隊溝通、發展直線或虛線成員;他們帶領的團隊才能夠與他們一起成長,他們的時間也才能夠釋放出來,去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與決策。這個時候他們就很需要教練的協助,説明他們覺察自身的現況,調整領導模式,從管理者蛻變成為領導人。另外,有越來越多領導人開始學習教練式領導,配合其他領導管理技術,更好地發展團隊與同仁的獨立思考能力。

領導和管理之間的區別

領導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樣的。所有的領導人不一定是很厲害的管理者,但是最好的領導人可以掌握優良的管理技巧。具備一種能力不能自動地代表擁有其他能力,約翰·阿代爾(John Adair)用以下這段文字來強調這一件事情:

領導是一種古老的能力,與決定方向有關,源自於盎格魯撒克遜語的解釋,意思是「前進的道路與途徑;知道下一步,然後帶領大家往前」。

管理是一個比較晚出現的概念,源自於拉丁語「manus」,意思是手,而且與處理一個系統或機器方面比較有關。管理最初的概念始於 19世紀,當時工程師與會計師開始成為創業家。

管理當中一些有價值的元素,不必然會在領導力中被發現,例如:行政 administration 和管理資源 managing resources。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領導力包含的一些元素也不必然會在管理當中被發現,例如:透過領導人自身的熱情與承諾來激勵他人。

《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模型

阿代爾首創的《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 ( Action – Centred Leadership Model ) 》模型當中的三個要領,通常以三個重疊的圓圈來表現,這是約翰·阿代爾的商標。其著名的「三個圓圈」模型是管理理論中最易辨識且具標誌性的符號之一。該圖說明了阿代爾的三個核心管理職責:

  • Task 達成任務:為了達到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 Team 帶領(發展)團隊:在團隊層次所採取的行動,鼓勵有效果的團隊合作與團體和諧
  • Individual 發展個人(成員):為了滿足每位團隊成員獨特需要,所採取的行動

這個模型為發揮 (或發展)領導力與管理任何團隊、小組或組織,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藍圖;也是一種簡單的領導與管理模式,方便大家容易記住和應用,可依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好的經理人和領導人應該充分掌握此模型的三個要領,並且能夠根據情況運用每項要領。能夠做到文章後面提及的這三項要領當中的每一個職責,並保持適當平衡、取得成果、鼓舞士氣、提升品質、發展團隊以及生產力,是成功的經理人和領導者的參考指標。

為什麼很重要?

三個圓圈「中間重疊的陰影部分」表示:每個圓圈 (區域) 都需要仰仗其他一個 (或兩個) 圓圈的幫助,才能獲得成功。所以一個有效果的領導人,必須要能夠平衡這三個區域的責任與行動。在實務上,取得平衡並不容易。舉例來說,你可能面臨高度壓力要達到銷售或生產目標,但是如果你將達成任務擺在第一位,以「團隊和團隊成員拼命工作」為代價來達到績效目標,問題可能會從你所忽略的圓圈 (區域) 開始發生並浮現。

舉兩個例子

  • 假設情況一:團隊成員合作無間,但是有一位元夥伴進度落後,結果產能下降、團隊沒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然後團隊士氣因此遭受打擊。這裡我們看到,一位成員面臨的挑戰,對於任務和團隊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 假設情況二:身為領導的你,沒有將團隊目標陳述清楚,將會發生什麼事?你的團隊成員都很有能力而且合作無間,但是工作進度緩慢,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在這個例子中,個人與團隊的部分有照顧到,但是任務本身被忽略了,將導致團隊可能朝著失敗前進。
Photo by Tim Marshall on Unsplash

三個圓圈的內容

約翰・阿代爾的「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任務—團隊—個人」模型非常適用於現代商業管理的需求(如下所示)。當領導人在所屬環境使用此模型時,請考慮在自己所處的情況中,達到成功所需要表現的各個面向,並將在地相關因素納入模型以創建個人獨特的解釋,如此一來領導人將有個非常好用的管理框架。

任務_為了達成任務,領導人的職責有:

  • 確定團隊目標和願景、目的以及方向:定義活動(任務)
  • 確定資源、人員、流程、系統和工具(包括財務、溝通、IT)
  • 創建計畫以達成任務:交付的成果、衡量標準、時間表、戰略和戰術
  • 透過協議和授權,確定職務內容、具體目標、應付責任與衡量標準
  • 制定標準、品質、時間和報告參數
  • 根據參數控制和維持工作活動(任務)
  • 根據計畫監控和維持整體績效表現
  • 報告目前團隊在達到目標上的進度
  • 必要時,重新審核、評估和調整「計畫、方法和目標」

團隊_為了帶領團隊,領導人的職責有:

  • 建立、約定並溝通「表現與行為」的標準
  • 建立團隊的風格、文化、團隊的應對態度:軟性技巧元素
  • 監督和維護紀律、道德、誠信,並專注於具體目標
  • 預測並解決小組衝突、掙扎或意見分歧
  • 必要時,評估並改變團隊的平衡與組成方式
  • 發展團隊協作、合作精神、士氣和團隊精神
  • 發展團隊的集體成熟度和能力:逐步增加小組的自由度和職權
  • 鼓勵團隊達成目標與成果:激勵團隊並營造集體決心
  • 在團隊中,識別、發展並承認團隊領導者和項目領導者等角色
  • 促使、引導和確保有效的內部和外部團隊溝通
  • 確定並滿足團隊在培訓方面的需求
  • 針對整體進展,提供團隊回饋;諮詢並尋求小組的回饋和意見

成員_為了發展團隊成員(包括你自己),領導人的職責有:

  • 了解每個人的個性、技能、優勢、需求、目標和恐懼
  • 幫助和支持每個人的計畫、問題、挑戰、高峰與低潮
  • 確定並商定適當的個人責任和目標
  • 給予每個人肯定和讚楊,認可其努力和良好表現
  • 在適當情況下,藉由「賦予額外責任、晉升和地位」來獎勵成員
  • 識別、發展及善用每位成員的能力和優勢
  • 訓練和發展每一位團隊成員
  • 發展個人自由度和職權

《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的核心功能

同樣重要的,阿代爾闡述以下這些領導力的核心功能,說明他們對於《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模型至關重要。《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不是一個獨立的模型,它必須被整合以成為管理與領導能力當中的一部分,同時它強調,應該透過培訓學習來運用這些原則。

  • 計劃 Planning – 尋找資訊、決定任務、設定目標
  • 創始 Initiating – 概況說明, 任務分派、設定標準
  • 控制 Controlling – 維持標準、確保進度、不間斷地做決定
  • 支持 Supporting – 個人貢獻、鼓勵、團隊精神、調解、道德品行
  • 告知 Informing – 釐清任務與計劃、更新信息、接受反饋、詮釋理解
  • 評價 Evaluating – 想法的可行性、表現、賦能成員自我評估

約翰·阿代爾背景資料

約翰·阿代爾 ( John Adair ) 是英國人,出生於西元1934年。他在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陸軍軍官學院擔任助理指揮官和工業化社會領導力部門主管的時候,發展了《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模型,那時候應該是介於60年代和70年代之間,所以從管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阿代爾的模型屬於近代。

◆ 阿代爾的模型無疑地包含並贊同許多以前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弗雷德里克·賀茲柏格 (Frederick Herzberg) 和亨利·法約爾 (Henri Fayol) 等人論及「人類的需要」和「激勵」方面的思維;阿代爾的理論為這些早期的作品,加上了優雅且簡單額外的組織面向。

◆ 非常重要的是,阿代爾可能是第一個證明領導力是一種可訓練、可轉移的技能,而不是一種完全與生俱來的能力。

◆ 他幫助改變了對管理的看法,將領導力納入其中,包括相關的決策、溝通和時間管理能力。

◆ 除了開發《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模型外,阿代爾還撰寫了40多本關於管理和領導力的書籍,包括《有效的領導力Effective Leadership 》、《不是老闆,而是領導者和偉大的領導者Not Bosses but Leaders and Great Leaders》。

彙整編譯: Tina Huang, ICF MCC, Executive Coach;
初譯助理: 林柏含

備註: 阿代爾「以行動為中心的領導力」模型當中的三個要領,通常以三個重疊的圓圈來表現,這是約翰·阿代爾的商標。當你基於教學和培訓目的而參考此圖時,請將其歸功於約翰·阿代爾,並幫忙維持此出色模型的完整性與出處。

編譯資料來源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newLDR_48.htm

編譯資料來源
https://www.businessballs.com/leadership-models/action-centred-leadership-john-adair/

馬刺隊圖片來源
https://www.dongtw.com/sports/nba/20170202/381022.html

情緒智慧 (Emotional Intelligence) 的益處

黃婷 Tina Huang  ICF MCC, 教練督導/高管教練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情緒智慧 EI 為企業組織帶來的益處

經研究證實,情緒智慧可以增加個人與組織的獲利能力,不僅個人工作績效大幅提升,企業也會擁有更成功的招聘與更高的生產力。誠如之前所提及,我們現在可以針對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來進行情緒智慧測評。曾經有一家跨國諮詢公司的合作夥伴,經過 EI 測評後,得分較高者 (高於平均值) 的帳戶比其他合作夥伴高出 120 億美元的利潤,達到 139% 的增量收益,這是一個獲利能力的例子。

另外,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 的金融服務安排一組人員接受情緒智慧訓練,比起未經過情緒智慧訓練者,這些人在經過培訓之後的人壽保險銷售額提高 20%。換言之,對他人情緒敏感 (高EI) 者也會增加 20% 獲利,而高 EI 經理人的離職率,比起低 EI 的經理人也減少四成。

法國巴黎萊雅 (L’OREAL) 美容護膚品牌,也開始選擇有特定情緒智慧能力者來擔任銷售代理的職務,他們個人的一年業績與同儕相比超過 9萬美元,同時也讓該公司第一年淨收入成長約 250 萬美元。接下來是美國空軍招聘人員的例子。美國國會審計調查處 (GAO) 報告,美國空軍決定在招聘過程中,開始使用情緒智慧測評工具。他們發現新聘人才經過訓練後情緒智慧提升,成功留任的數量比起非此方式訓練的人員會多出三倍以上,這樣的招聘結果讓美國聯邦政府 (Federal US Government) 第一年計畫節省 300 萬美元經費;因此,聯邦政府也開始使用情緒智慧測評。

科學/健康/醫療案例

上述列舉的企業案例,可能與你有關、也可能無關,完全取決於你和客戶之間,以及你從事的工作所關注的焦點是什麼? 若是以教練的立場來看,你服務的物件可能是高階主管或是一般工作者,討論的事情可能與你有關、也可能無關。不過,接下來我們會進行到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情緒智慧在科學/健康/醫療上的案例,幫助你更瞭解情緒智慧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先來談談關於「憤怒」情緒會引發的健康問題。根據 1988 年「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 歷時約三至七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易怒者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健康者的 2 倍;已患心臟疾病者,若是常處於憤怒的情緒,會導致心臟病復發的風險增加 7 倍。

此外,「敵意」是與「憤怒」有關,它涉及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是個人觀看世界和其他人的一種態度。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研究公共衛生的醫學生,在 1997 年《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刊載一份長達 25年的追蹤研究報告:具有較高敵意分數者,比起溫和分數者,會多出將近 5 倍以上的心臟病死亡率。

另外,心理學家已確定影響健康的三大負面情緒為:一是憤怒與敵意,二是恐懼與焦慮,三是悲傷與憂鬱。若是教練服務的客戶有低能量情緒方面的問題,建議教練偕同客戶與專業心理治療師一起工作,以幫助他們繼續向前發展並克服問題。

在現今繁忙的社會,許多人時常會感到「焦慮」,而焦慮會引發的一些症狀如:擔心、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緊張……等。2000年《行為醫學總覽》(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期刊中,發表一項超過四萬人參加的研究:探討焦慮與心臟疾病的關聯性,該研究指出,高度焦慮者與較低度焦慮者相比,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高出2 至 7 倍。

接下來談談「憂鬱症」問題。1999 年《美國心臟協會迴圈期刊》(Circul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中刊載,超過兩萬五千人參加為期四十年的長期研究;研究人員指出:憂鬱症會導致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2 至 4 倍。最後是「壓力」問題。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 (Harvard Medical School) 研究表示:高達 80% 的病患來求診,主要病因是由壓力相關因素所引起的,人們生活在高壓力環境之下,比起沒有在長期壓力環境下的人,將會超出 4 倍機會死於心臟病發作或是中風。

其他長期研究顯示,例如,配偶過世、失去工作、搬家,以及壓力較大的生活事件,都會導致人們身體脆弱或是更容易生病;若是我們長期在壓力的情緒中,更會加速潛在病情的惡化、死亡率提升。1996 年《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研究指出:結婚的一百萬人當中,有部分人士在 35 歲至 84 歲階段失去配偶,追蹤五年之後,發現寡婦比同年齡非喪偶婦女多出 6% 的死亡率;另外鰥夫比非喪偶男性多出 17% 以上的死亡率。

情緒智慧管理的關鍵:常保正能量情緒

一個人的健康會出問題是和許多因素有關,若是生活中常帶著「負能量」情緒,就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地,若是用「積極」的情緒來面對事情,我們就會愈活愈健康。

當人面臨逃逸或是處於戰鬥的情況下,身體會自然出現反應並釋放出「皮質醇」(Cortisol),也就是「壓力荷爾蒙」;這是一種由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許你曾在商品廣告中耳聞,不同的飲食和減肥補充劑,可以抵消皮質醇和壓力的影響;但實際上這些廣告商品會讓我們皮質醇提升血糖水準,反而導致骨質流失、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降低皮膚的修復與再生能力;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對於這種不確實的廣告不該採信,我們應該要有所警覺。

如果當我們一直處於負能量的情緒中,人體就會不斷釋放出「皮質醇」,時間長達 6 至 8 小時,連帶著也會抑制「脫氫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 的釋放,它被稱為所有類固醇之母,或是 DHEA 青春激素、生命力激素、更年益等。

相反地,若是處在正能量情緒中,我們的情緒感覺到的是感謝、讚賞等,心律圖表呈現的「心率變異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就會更加順暢,或稱「心率變異度分析」,它是一種量測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的方法。

處在正能量情緒中,我們的身體自然會釋放「脫氫表雄酮」(DHEA),它會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可以降低膽固醇、促進骨骼生長、建立肌肉品質、增強記憶、抵抗老齡化等;重要的是,它會刺激你思維的清晰,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活力素,也是最需要的是一種情緒狀態。

教練們與客戶合作,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愈來愈能意識到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減輕壓力,讓「脫氫表雄酮」(DHEA) 增加,避免產生皮質醇;如此一來,他們的自身免疫力就會提升,也會減少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等;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減緩疾病的惡化,也會有較長的壽命。我們認為「情緒智慧」的重要性就在於此,它可以説明教練自身與客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與更圓滿。

歡迎各位閱讀其他相關文章

☆☆ 請參考文章《情緒智慧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是什麼》,當中會說明情緒智慧與人際關係的關係,還有情緒智慧的演進與發展。

☆☆ 請參考文章《情緒智慧 EI如何影響教練與客戶?》,當中會分享教練與客戶都需要練習並提升社群與情緒智慧的原因與益處。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本文引用的資料來源:《領導力的突破: 情緒智慧教練》(EQ Coaching for Leaders),2013年出版,豐悅國際專業教練(股)公司.  作者:蘿拉・貝斯登博士 (Dr. Laura Belsten). 譯者群:黃婷 (Tina Huang, ICF MCC, 教練督導/高管教練)、成樹傑、黃仁勇、陳世明

與情緒有關的教練核心能力

2019年 10月 ICF 新版教練核心能力當中,有幾條與「情緒」有關的描述如下:

(二) 體現教練心態
Embodies a Coaching Mindset
2-6:發展並維持能力以管理並調節自我情緒

(五) 維持臨在狀態 (維持當下感) 
Maintains Presence
5-3: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客戶同在當下
5-4:在教練過程中展現信心,可以和「強烈的客戶情緒」一起工作

(六) 積極聆聽 Listens Actively
6-4:留意,覺察以及進一步探尋客戶的情緒,能量的轉變,非語言訊息或者其他值得關注的行為。
6-5:整合客戶的用字遣詞,語氣語調和身體語言,來明確客戶陳述內容的整體意義。
6-6:留意客戶在會談過程中的行為以及情緒的改變,以識別出主題與模式。

(七) 喚起覺察 Evokes Awareness
7-8:説明客戶識別影響他「目前與未來」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或情緒模式」等因素。

今天聊的話題涉及“2019年10月 ICF 新版教練核心能力”(點擊藍字可獲取全文)之二「體現教練心態」中與“情緒”有關的內容。除了以文會友以及視頻、公益活動等各種可能的形式分享感悟和發現支持教練們精進之外,如光教練學院還專門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以支援教練們持續及系統地成長的需要,詳情歡迎點開藍字連結取閱:

1.教練與客戶的覺察、反思與發展系列~情緒覺察與管理在教練中的重要作用

2.ICF新版核心能力精修秋季班

|閱讀|網球的內心遊戲

原創文章作者:黃婷 Tina Huang 教練,ICF MCC,教練督導/高管教練

前言

首先很高興分享這本書,這本書是每位教練必須要鍛鍊的,幫助我們思考如何保持「狀態」、向內探索、自我反思觀察鍛鍊。書本內容有三分之二是作者身為網球教練的觀察,剩下的三分之一對於教練們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提摩西・高威,被譽為教練之父,本書在1974年出版,談心態、談心理素質,這本書以打網球為例,說明一個教練如何引導球員達成好成績,但重點主要放在球員內心的修練:如何建立自信,進而做到「放鬆狀態下的專注」。

他提倡要用引導(而不是教導)的方式,拋棄評價之心、練習專注、學會如何有距離地觀察自己,進而達到「自然而然的進步」,建立自信、發揮潛力,這是學習任何技能的經典方法。高威將這套教練方法帶入企業,應用在職場上,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的人才培育新觀念,並擴散到全世界,擁有無窮影響力。

Inner Game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內在的小聲音。書中有十章,今天分享其中兩個重要的關鍵,和我們2019年十月更新版本的 ICF Core Competency 教練核心能力有關係的是: (1) Maintains Presence(維持教練的臨在/當下感),全神貫注與客戶處在當下、保持專注,即便走神也能很快回來;因為專心而能對客戶有足夠的好奇心,也覺察自己的狀態、放下碎碎念的內在對話、覺察自己的情緒。另一個相關的是 (2) Listens Actively (積極聆聽),專注在客戶有說的、和沒說的東西(包含表情、動作、語調速度等等)。

外在比賽 VS. 內在比賽

外在比賽就是術、內在比賽就是道。「外在比賽」指的是你面對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對手,你必須克服這個挑戰,達成一個具體的目標。市面上大部分的書會教你如何克服「外在的比賽」,給予各種各樣的指導,來幫助你達成勝利。例如:教練對話的時候,如何聆聽、如何提問、如何直接溝通等等。這些原則腦子都知道,卻不容易「行出來」。

「內在比賽」指的是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內心的比賽」,這個比賽是發生在選手(我們、教練)的心裡,克服一切阻礙達成傑出表現的習慣。要克服的阻礙,例如:無法專注、緊張、自我懷疑、患得患失。也就是,我們要面對的是所有心中冒出來的「碎碎念」;我們的內在對話。這些碎碎念可能有:我到底做不做得到、自我評判、完美主義、我能行嗎、先入為主、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害怕、框架意識、能帶給客戶真正的價值嗎、符合 ICF 標準嗎、直接反饋說太多、沒聽懂客戶在說什麼。教練會談的時候,我們真的很忙,很多時候,一邊聆聽外面傳來的客戶訊息,一邊在分心聆聽內心沒說出來的自我聲音。

「內在比賽」重視:放鬆且專注。書中談到很多頂尖球員在比賽的時候會呈現「高峰體驗」,意思是雖然比賽有壓力,但他們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達到目標。表現頂尖的球員,通常在比賽的時候,是「什麼都沒在想」,用一個遊戲的心情,讓自己專心,不要把成果看得太重,對自己有更多欣賞包容接納。這個心態可以運用在職場、運動與日常生活中。

兩個自我

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是「自我意識」以及自我2,是「自我能力」。自我能力意指物理上的身體,包括大腦、記憶庫 (有意識和無意識) 和神經系統,是一系列異常精湛卓越的潛能,與生俱來的內在智慧,是你最大的資源。

「自我1(自我意識)」會不斷進行思考活動,而干擾到「自我2(潛能/內在智慧)」的天生能力。當心可以平息下來,專心一意,兩個自我之間維持和諧,我們才能狀態良好,維持先鋒表現。要有好的表現,我們要讓「兩個自我」合而為一。無法合一的原因:「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負責執行任務。然後,「自我1」會對於所執行的任務給予評價。

用 TA(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比喻來說:自我 1「自我意識」和自我2「自我能力」兩者平衡工作的時候,他們都是成人;如果自我1 和自我2 無法維持和諧的工作,也就是「合而為一」的話,自我1會變成父母,自我2會變成孩子,因此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自我評價」,也就是做了一件事之後,會讓你覺得自己總是做錯、總是不行。

當我們內心開始有「評價的聲音」,這個初步的評價會引發一連串思考的過程:推而廣之→以偏概全 →想法僵化→變成期望;形成對「自我2(潛能/內在智慧)」的一種信念,接著「自我2 」開始實現這些期望,你就變成想像中的自我。一旦評價的腦袋開始運作,並根據負面想法形成自我認同,角色扮演的作用就會繼續隱藏「自我2 」,直到我們打破這個催眠魔法為止。 例如過度肥胖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無法瘦下來了。例如,我最近就常常譴責自己用報復性追劇的方式,來逃避生活與生命,同時也開始產生一種催眠效果,認為自己這樣的行為就是爛泥、不負責任。

如何幫助自己不被自我1 綁架?

幫助兩個自我合而為一。我們可以放慢思考,也可以找個人幫你,像看慢動作電影一樣把「自我1 (意識)」:思想、算計、評斷、憂慮、恐懼、盼望、嘗試、懊惱、控制、不安和分心,都減少一點。進而去剖析那些「算計、憂慮等」,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再針對想要的成果,盡可能在內心建立清晰的圖像。例如:我多年前為自己的教練風格建立的圖像是,溫柔而堅定地支持客戶。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信任自我2「自我能力」能做出最佳表現,並且從成功和失敗中學習。

學習用「不評價 (不貼標籤)」的態度觀察,如實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注意到有多好或有多差。這樣可以克服「太賣力 (過度嘗試) 的問題」。當我們的腦子是靜止的,當它「就在當下」,就可以與行動者及其動作完美地合而為一。內心比賽, 就是要讓這些時刻,更常發生並且持續更長時間,讓心漸漸地平靜下來,進而讓自己的 (天然) 學習和表現能力都能持續擴大。 例如:理性的教練,善於分析,可以讓自己想像一下,如果想要多一點感性,自己會變什麼樣子;感性的教練,善於同理,做理性鍛鍊時,可以問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進階版,而非失去自我。學習用「不評價、不貼標籤」的態度,「觀察」正在發生的事。例如,我自己曾經在接受教練輔導(Mentor Coaching)時,對導師說今天想鍛鍊聆聽,就會發現那天的聆聽做得特別不好,因為自我1「自我意識」就像守門員一樣地評價自我2「自我能力」的表現。等我們學會放鬆後,自我2 表現就會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好,但需要時間。

Photo by Obi Onyeador on Unsplash

慣性理論

累積自我重複的傾向。每次當一種行為出現,大腦的微細胞就會造一個輕微的印象,就像一片葉子飄過沙灘留下微弱痕跡一樣;當同樣的行為重複出現,慣性的溝槽就會加深。經過多次同樣行為後,慣性的溝槽就會變得清晰可見,讓行為的指針自然掉落溝槽。由於這些模式都有它的作用,因此行為本身就會被強化或獎勵並持續發生。神經系統的慣性溝槽越深,就愈難打破舊習慣。衝破深刻的精神慣性是很痛苦的過程,就像要把自己從深溝裡挖出來一樣。

慣性也許已經存在,但你可以選擇不把自己放進其中。教練們可以透過督導(Coaching Supervision)輔導(Mentor Coaching),去反思自己的內在為什麼有這些碎碎念。以我的報復性追劇為例,我只要顧著吃三餐,不用煩工作、孩子、品牌、外界的事情,這行為背後的獎勵是,我覺得好輕鬆好簡單,裡面有對於當時的我而言「特別的甜蜜點」,讓我捨不得放下它。我們必須找出慣性背後的甜蜜點是什麼,否則溝槽越深,越難打破習慣。

我回想起,國中有次歷史考99分很開心,但還是被老師打了手心,目的是要我記得別再寫錯字,這樣的做法容易在東方人身上培養出習氣,只看不好的地方。也就是,當我們用自我1「自我意識」觀察後,會給出評價,接著透過言詞命令自己改進,內心開始忙於自我評判,我們在行為上,會努力嘗試做出正確動作,因而產生各種擔心,不相信自己的直覺;然後我們就把自我2「自我能力」放到角落去了。

自然而然地學習

「自我評價」會造成兩種影響,因失敗而沮喪,因成功而焦慮,然後阻礙我們的全面體驗,失去彈性。作者建議說,不要想著如何打破慣性,也不是調校行為,而是像孩子般建立一個新習慣。我們可以用更自然和更童真的學習方法,像孩子一樣直接開始一個新習慣;當孩子發現走路讓他更容易到處移動,他就直接放棄爬行,而不是調整怎麼樣爬的比較快。

自然而然地學習,包括「停止正向思考」。由自發且合理的行動所驅使的過程,當中不存在「追逐正面狀況」,以及「改變負面狀況」的自我意識。肯定自己或他人的優點、努力、讚美等等,能助長天賦的學習過程。從過分努力到相信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的能力(潛能/內在智慧),放任他們去執行,你的評價不參與其中。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小孩走路的角度、或者跨步的幅度,也不會告訴他們怎麼走才會穩;我們不下指導棋,輕鬆觀察好好鼓勵即可。教練會談的時候,也要留意自己給客戶的正向評價;我們要思考,自己的稱讚可能帶來什麼後果?肯定優點能助長天賦的學習,所以我們可以認同客戶的價值與特質,而非認可他的行為;欣賞他的努力,而非因為行為好壞而產生評價。

學習專注

首先要談談「意識」,我們的體驗都是透過意識傳達給我們,也就是透過我們的內在意識而來。 是意識帶來對視覺、聲音、感覺和思想的知覺,結合成所謂的經驗。我們不可能在意識之外體驗任何事物,意識讓所有事務變成可以被認知。意識就像純粹的光能量,它的力量是讓你認知事務,正如光讓你看見物件。人體用以進行意識的光能量,是透過幾種有限架構進行認知,分別成為五感和思維. 眼睛認知視野,耳朵認知聲音,鼻子認知味道,思維認知概念/事實/構想。現在你的意識透過眼睛和思維在閱讀這篇文章,但你的注意力範圍內還在發生其他事情。

如果意識就像黑暗森林裡點亮的電燈,透過這盞燈,你可以在若干半徑範圍內看見和認識這個森林。燈與物件的距離越近,就越能被照亮,而細節也越容易看見。如果讓它變成探照燈,所有光線投射到一個方向,在光線照射路徑中的物件,就會顯得更清晰,許多之前消失在「黑暗中」的物件也開始浮現。這就是注意力聚焦的力量。身為教練,專注的範圍要大,就想開車一樣,遠光燈、近光燈都要開,放鬆且專注,集中注意力就會意識到身處的環境,與其中的人事物,就能全思維身心地聆聽。

讓思想(自我評價)平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叫它閉嘴或與之爭辯。人一但專注,思想就會安靜下來。思想一旦保持在當下,就會變得平靜。專注的意思是: 讓思想維持在此時、此地、此刻。放鬆的專注(relaxed concentration)可以達成很多事情。練習是培養專注的不二法門,意思就是,看著你的客戶,聽著你的客戶,也就是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在與客戶當下相關的事務(包括你自己的反應與感受),而不多加思索。眼觀、耳聽、保持興趣與好奇,感受感覺(心與身),不受其它思想和外在事件干擾。

如何放下判斷?

每個人都有判斷能力,判斷不是壞人,判斷是我們的能力,是智慧的累積。放下判斷不是丟掉或否定它,而是把它先擺在旁邊一會兒,別急著使出來。就像是你有一杯熱茶,放涼一些,再端給客戶。

如何提供判斷給對方參考?給的方式是關鍵,基本步驟如下:

  • 總結內容:如實重述、反映內容。
  • 提出邀請:問客戶,自己有想法浮現,是否願意聽我們告訴他? 八成以上的客戶會願意聽。
  • 提出觀察與判斷:例如,我觀察到客戶說明自己帶團隊的時候,在團隊成員不符期待的管理方式上,對其中一位同仁特別不一樣。我提出邀請,如實地告訴他。
  • 最後由客戶決定是否接受我們的觀察與判斷,真正的放下是在這裡發生,我們要避免內在對話(自我評價)的發生,即便客戶不接受你的判斷,也不要評判自己的判斷。

專注力流失的原因?

專注力會流失的最大原因,因為思想很容易沉溺在「假如」的世界裡。對於未來:預想即將發生的事情,「如果我…(焦慮)」;對於過去:思想糾結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如果剛剛…(評價)」。要練習覺察自己有溜走的狀況,每次發現思想(專注力)開始溜走,只能夠輕輕把它帶回來;讓自己更多體驗融入當下的狀態,讓它成為一個新的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把注意力帶回來。

用「觀呼吸」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我們需要一些永遠存在於當下的事物或活動,呼吸之間就是此時此刻,呼吸就是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意思是觀察自己以自然節奏進行著吸氣、呼氣、吸氣、呼氣…而不是刻意控制呼吸。當我們專注在呼吸、就可以集中注意力、並緊扣身體的生命能量。呼吸是一種根本的節奏、有人說人類在呼吸中融匯了宇宙的節奏、當思想與呼吸的節奏緊扣、你就會變得投入和平靜。

平時可以透過畫畫、泡茶、插花、寫書法、跳舞、打太極…等適合自己的方式鍛鍊。意識是我們的朋友,呼吸是一種根本的節奏,可以把你從「假如」、從過去或未來,帶回到現在這個當下。如果我發現跟客戶一樣生氣、用腦過度或是不能專心,我會請客戶給我時間先暫停一下;如果只是不小心開了小差,只要「觀呼吸」的方式數息,專注力就能被我們帶回來。

Photo by Kazuend on Unsplash

內心比賽的學習方式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個空間,那空間裡有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的力量,而我們的回應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By Viktor E. Frankl

一般有刺激來,我們就會慣性地反應(reaction)。我們必須練習,在慣性反應之前能否先有意識地做選擇,然後選擇我們的回應(respond)方式?我想「觀呼吸」就是我們能爭取的時間與空間,訣竅可以是:

  • 專注、摒棄評價、任由事情發生
  • 對自己想要的狀態創造「可視化」的樣子
  • 利用「技術指南」當作借鏡,「引導」自己發現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是「服從」指南,一個扣另一個動作,運用外界模式幫助自己自然演進。
  • 改變習慣,找到適當的替代方案,用更好的方法達到同樣的目的,而不是抱著舊習慣自責。
  • 打破模式:拓寬自我風格的侷限,投入扮演另一種不適合自己的風格;直接換一條路試試,就像剛剛學走路的孩子一樣。

例如,為了提升自己的教練能力,我刻意去學自己不擅長的能力,也就是「直接溝通」。學習的過程中,還進一步探索並找到我的內在干擾;當我把內在干擾整理完後,外部的行為自然也能做到。挑戰個人舒適圈的過程,也可能發現以前學的東西並不適合自己,那麼我們就可以讓過去的經驗成為未來成長的養分。

循序漸進的內心比賽學習方式

  • 不帶評價地觀察現有行為,像看電影一樣;你想從哪裡開始改變?感受自己最需要改變的部分,再多觀察幾次。
  • 描繪理想結果:觀察(純粹吸收)> 嘗試感受 > 描繪自己;看過誰做得很好,可以去學習跟描繪,描繪過程把視覺、感覺、觸覺、聽覺帶進來。
  • 讓它自然而然發生,相信自我2「潛能/內在智慧」,讓身體發掘新的可能性;不要讓自我1 插手。
  • 不帶評價地觀察改變與結果,持續觀察和學習;單純觀察,觀看整個過程而不操控,也不幫忙。過程中不去重視球的去向(也就是結果),因為開始改變會帶來不穩定性,改變模式需要時間,需要我們全神貫注並耐心學習。

以教練的自我修練舉例:

  • 最近幾次客戶還沒有說完,我就提問了…連續問了兩個問題…我似乎有點著急,我或許可以讓客戶好好地說完,然後等 3-5 秒,再提出一個問題…
  • 自我2 以視覺影像和感受行動呈現理想對話的元素,就是自己「已經做到」的樣子:我或許可以等客戶好好說完,等3-5秒再提問。
  • 讓自我2 自由發揮,不代表鬆懈。不強迫地讓自我2 在需改變的範圍內做出改變,直到自然形成慣性為止。
  • 單純觀察,觀看自我2 整個學習過程,不操控也不幫忙,全神貫注並耐心學習,重點是體驗它。

教練狀態(心境/境界)

這也屬於高峰體驗的一種;把高峰體會視為一個禮物。在狀態內教練,那感覺好的如同魔法一樣。此時只有自我2(潛能/內在智慧)存在,自我1(意識)缺席了。把它視為一個禮物,繼續練習專注,欣賞「目前」發生的一切。

你會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你無法準確的形容它。儘管你不太清楚這個狀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你很清楚沒有發生哪些事:

  • 你沒有批評,也沒有恭賀自己。
  • 你沒有思考如何正確聆聽、提問、直接溝通或啟發覺察。
  • 你沒有回想剛剛發生什麼事? 或客戶怎麼看待你。
  • 你沒有想今天會不會是一個成功或失敗的教練對話?

什麼原因失去教練狀態/最佳狀態?

自卑感、不安全感和自我懷疑,不確定自己的能力或價值,需要向自己或他人證明這個能力或價值。利用比賽/比較,無論是和自己或和他人比賽,作為塑造自我形象的手段。很自然的,會因為屢屢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或造成的失誤,而對自己感到更失望。內心原有的恐懼和挫折感也會跟著擴大,如此緊繃的情緒,將更難達成最佳表現。如果不把自我形象看得那麼重,那麼結果如何就沒有這麼重要了。

專注當下,「放下」成果。問自己,我有沒有在每一刻都竭盡全力?竭盡全力的意思是集中精神,抱持決心,並信任自己的身體,讓事情自然發生。它指的是,至高的體能和心智慧力。「境界/狀態」就是:在沒有來自外界給予的表揚或稱讚下,某種我會享受,欣然接受的東西。例如:我曾經在客戶面前承認自己有點打結,請客戶給我時間,讓我整理一下再問一次,我就回到當下。我的經驗是,當我承認自己需要客戶的幫助時,客戶蠻開心的,因為就真的體現了我們是平起平坐的教練夥伴。

教練的覺察與修練

可以用以下方式幫助自己;

  • 問問自己:自我1「自我意識」以及自我2「自我能力」現在關係如何?
  • 客觀看待自己的教練狀態跟技術:練習「內心比賽」的學習方式;不要把結果跟自己綑綁在一起。你不等於你的比賽, 也不是你的身體,結果不等於你的價值。
  • 運用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幫助我們自己:(1) 大量練習、累積經驗。(2) 觀摩他人、練習不假思索的專注。(3) 聽錄音帶,從自己身上學習,但不做批判,單純觀察。(4) 接受反饋與前饋,找同儕教練、輔導或督導,邀請別人幫你照鏡子。

教練五章 (改寫西藏生死書的人生五章)

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進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假裝沒看到,還是掉進去!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兒,但還是掉了進去,我的眼睛張開著,我知道我在那兒,我立刻爬了出來!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繞道而過。
我走上了另一條街。

身為人類,我們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可以改變世界,而在於能夠重塑自己。By 聖雄甘地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Q&A 答疑時間

提問:自己教練有固執的做法,怎麼找到背後的原因?
Tina:找教練督導(Coach Supervisor)、找教練導師(Mentor Coach),我們必須給自己機會從不同面向找找看,固執是發生在某件事情還是很多情境裡?然後去找共通點,在那些時刻有什麼元素觸發、驅動你。例如,我雖然隱約查覺到我自己的自我認同不足,但需要透過督導跟我談讓這個覺察明朗化。
提問:怎樣可以更有效對自己做功課?
Tina:自我反思很重要,拿著 ICF 的核心勝任力,看看自己有哪些沒做到?也可以問自己五個「為什麼」去探索為何無法積極聆聽?對我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找輔導或督導,我們常常看客戶很明白,但看自己卻不明白,透過局外人的觀點可以給我新鮮的看法,這是很大的幫助。
提問:如何欣賞客戶?
Tina:欣賞他的特質 quality、他活出自己的那些價值觀 value。
比如說:我們要學會欣賞客戶本身如何體現這個價值觀,特別是客戶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價值觀、信念,諸如此類的東西。我會欣賞客戶活出自己的價值觀「對家庭負責」,這是他的特質與價值觀。由於結果如何不是他可控的,他在負責任之後,成果好不好,兄弟姊妹如何看他,他的父母喜不喜歡,不會影響他值得我們欣賞的「負責任」這個特質quality。
提問:如何看教練跟客戶的邊界?如何區分在那個場域的存在,但又抽離?
Tina:如何不被客戶的情緒攪進去的意思?我的經驗是在我自己身上做功課。這個特別的客戶一定引發你生命中的什麼東西,所以你特別容易被吸引而掉進去。我邀請你找督導,針對這件事做功課、探索。當你整理好自己,就不容易被吸進去。
提問:我發現那個邊界不僅僅是細節本身,我感受到類似能量的遊動。在能量流動間需要劃界線嗎?還是它怎樣來就讓它怎樣出去?
Tina:Holding the space. 要關照你維持場域的能力是否紮實。對我而言最有力的是信仰、讀經禱告、讚美詩。也包含在自己身上用功、包含你的身體是否健康,你必須養你這個承裝能量的器皿。你可以多方面去感受感覺,如果handle不住要暫停,先幫自己回復狀態再回到現場。
提問:教練五章的深意是什麼? 自己隱約沒有get到。
Tina:那個比喻就是教練慣性,我們又掉入洞裡,責備自己怎麼一直掉進去,慣性又出現了。當看得越來越清楚,就不會掉進那個洞裡了。
提問:所謂走上另外一條路是什麼?
Tina:如果是針對教練五章,走上另一條街就是打破舊模式,不被綁架,有了新的模式。像我以前教練時,容易感同身受,跟客戶一起痛哭流涕或生氣,因此少了一個距離。過度使用我的優勢,優點會變成盲點;所以我開始練習保持一定距離,用比喻來說就是一個跳國際標準舞的距離,我們可以很靠近,感受彼此的情緒、能量、呼吸,流暢地一起跳舞又不會踩到彼此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