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練實踐遇見心理學】

【當教練實踐遇見心理學】31CC+9RD

When Coaching Practice meets Psychology and Counselling Approaches

Designed and Delivered by Ruya Chang (ICF MCC) and Tina Huang (ICF MCC), 2023

Photo by Jonatan Pie on Unsplash

之於 Tina

立志成為專業教練之後,我第一次接觸運用結合心理學或諮商取向的教練系統是:《NLP教練》。後來陸陸續續接觸過《藝術治療》、《薩提爾教練》、《完形教練》、《身心靈整合教練》以及《短期焦點解決教練》。在接受教練督導認證的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認識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以人際關係為基礎並融入存在主義哲學的心理治療理論、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提出的《人際溝通分析 (TA) 》、《完形理論》、《U形理論》、《敘事教練》、《量子理論》、《能量療癒》、《組織動能》等等。我才發現,在教練服務與實踐當中曾經學過或運用的某些技術、流程或模型,都是向這些心理學派或諮商取向「借用」或「轉化」而來。

我曾經站在十字路口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念心理學研究所,讓自己的教練深度與內涵可以繼續提升?那時我感覺不踏實,也擔心自己不上不下,因為身邊有許多教練,決定去讀心理學研究所進修;也有許多教練,是從心理學或心理諮詢專業進入教練領域。反覆思索,我最後決定專注在教練這門學問扎根。因為,在提供教練督導或教練輔導的時候,我觀察到身為教練的我們,一旦專業角色的邊界不清晰,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自身的教練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和客戶之間的教練關係。我沒有信心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可以知道此刻我頭上戴的是哪一頂帽子?還是好幾頂?

那為什麼還要開這門課呢?

因為,在接受教練督導的時候,我親身經歷過那些被「借用」或「轉化」而來的心理學技術,體驗過它們作用在我身上所帶來的覺察與突破。那些經驗幫助我更全面的認識自己,豐富我的教練實力,找回我的教練狀態。然後,一對一教練或團隊教練服務的效果,很自然地升高至另一種境界。所以我和 Ruya 商議,要從過往的教練實踐經驗裡,挑選出在教練服務與督導服務當中,經常被教練借用或轉化而且簡明易懂的心理學技術,與大家分享交流。我們會概略介紹各種心理學派的人性觀、與客戶工作的依據、與客戶工作的途徑,以及這些學派中 1至 2項與教練服務相輔相成的應用技術。最後,夥伴們可以透過觀察導師示範,加上同儕之間的相互練習,將所學吸收消化,融合在自己的教練服務或督導服務當中。

(請留意:這門課程分享的是教練實踐經驗,不代表送交 ICF 考試錄音帶時,能夠符合 ICF 考官的意見。)


之於 Ruya

基於 Grant 與 Palmer 所提出 (Grant, 2002):教練心理學是以基於成人學習或心理學方法為根基而構成的教練輔導模型為基礎,從而增強個人生活與工作領域的幸福安適與效能的一門學問 (Palmer & Whybrow, 2006)。

1990 年代起,許多心理學家陸續投入教練行業,起因於高階主管、生命教練輔導的目的是要促進長期可持續的認知、情緒與行為改變的緣故 (Douglas & McCauley, 1999) 。在教練會談中運用心理學原則,被認為是一個能有效增強科學實證的教練實務的方法 (Grant, 2008)。主要原因是:

  1. 心理學是一門以理論為基礎的科學,其探討了對於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改變的過程與知識理解。科學實證的教練介入模式 (源於心理治療模型) 能實現並提高教練輔導目標的達成,即透過讓客戶因動機與態度改變,而促進其持續的學習與成長 (Whybrow, 2008)。
  2. 心理學是一個成熟的學術與專業,曾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確保其輔導過程是基於倫理道德規範,並受到合適的相關管理機構監督的。此外,接受心理學與心理健康專業訓練,能讓專業教練盡可能避免或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可能有尚未確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客戶所帶來的傷害 (Berglas, 2002; Cavanagh, 2006)。

探討心理學理論在教練歷程中的應用與效益相關研究陸續發表 (Bachkirova, 2014; Grant, 2002; Passmore & Fillery-Travis, 2011; Whybrow, 2008),研究中多建議教練應擁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至少要接受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訓練,使能夠辨識出客戶是否有任何潛在可能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提供適當的介入或轉介協助。

教練心理學是教練們被督導、自我反思或進修時的主要寶典。對於教練初學者:教練心理學這門新興學科,能有效幫助教練們在執案中,有著攀藤摸瓜,事半功倍之效。對於資深教練們:教練心理學更是結合個人多年教練所學與經驗,薈萃個人所學於堅實理論基礎的重要版圖。


教練導師

  • ICF MCC 大師級教練
  • 企業高管教練 Executive Coach
  • 認證教練輔導 Mentor Coach
  • 台灣、大陸官方認證諮商心理師
  • 敘事取向教練與督導訓練
  • 焦點解決教練取向督導訓練
  • 德國 Rudolf Steiner 三年制生命史全人教練
  • 英國 Lumina Spark 組織與人才發展授證講師、執行師
  • 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工商組織博士研究
  • ICF MCC 大師級教練
  • 企業高管教練 Executive Coach
  • 領導人發展教練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ach
  • 美國 inviteChange 認證教練輔導 Mentor Coach
  • 英國 CSA 認證教練督導 Coach Supervisor   
  • 美國馬歇爾.葛史密斯機構認證專業 SCC 教練
  • 美國 ISEI 認證 SEI (社群與情緒智慧) 教練
  • MBA in Finance 財務金融企業管理碩士, HPU, USA

課程架構

課程對象想要認識教練實踐中與心理學相關的教練技術、想要深化個人教練深度與厚度的教練、想要取得CCEUs 更新 ICF 認證的教練
語言普通話 Mandarin
使用平台線上 Zoom Meeting 即時互動學習
學習目標透過學習基礎概念、觀察導師示範、加上同儕之間的相互練習,將所學吸收消化,融合在自己的教練服務或督導服務當中。
內容涵蓋教練實踐中可借用的心理學派的人性觀、與客戶工作的依據、與客戶工作的途徑,以及這些學派中 1至 2 項可與教練相輔相成的技術。我們會與大家一起探索的心理學派包括: 人本心理學、認知行為心理學、敘事理論取向、身心靈整合、短期焦點解決、人際歷程心理學、薩提爾心理學和完形取向。
學分取得條件學員必須參與所有單元,以取得結業證書。完成課程將獲得 40 ICF CCEUs
課程梯次週期每年開一個班,每班學制約八個月。每單元 3小時,共 14 個單元。
2023 年 5月 27 日至 2024 年 1 月 20 日;往後依據每年的放假日期微調。

Photo by Jeremy Goldberg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