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教練工作中的「移情」現象:如光公益活動紀錄 Part II(Ruya篇)

逐字紀錄|小花、編輯審定|Margaret

版權所有|如光國際教練學院

*註:本公益活動紀錄的對話內容,都是 Ruya 和 Tina 在教練生涯鍛鍊中的個人覺察與感知到的生命歷程分享。一切出於對生命獨特性的尊重與熱愛,無關乎他人認知與各種學術理論。

「被移情」的覺察與界線

Ruya:

我想提醒大家:「移情」是很棒的能量,要注意的是,當能量大到我們沒辦法去處理的時候,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護自己,讓自己免於受到傷害,免於掉入情緒的漩渦裡。因為既然叫做移情,它跟情緒的關聯性、跟人的關聯性就是多一些。

我要分享的例子是,大概十幾年前,我自己印象比較深的案例,到現在都引以為戒。我和幾位教練固定去一間公司,進行一對一教練,每個月一次,我的客戶是工程背景。第三、四次教練以後,我開始發現一件有點怪的事情。記得第三次工作時,我發現他穿襯衫而不是 polo 衫,而且襯衫燙得很平整,我真的很驚訝,就跟他說:「OOO,你今天看起來狀況好棒喔。」他非常高興,眉飛色舞地說了很多,關於他剛來台灣沒多久,他還不太適應,但他有新的發現,開始在工作上跟夥伴有不一樣的看見,我心裡面覺得,嗯,挺好的,終於有一些進展了,畢竟工程師的話比較少,所以我很高興。

第四次是隔了一個月,我再去的時候,發現他竟然噴了古龍水,襯衫一樣有燙過,我直接問他:「OOO,今天有特別行程嗎?」他告訴我很高興今天要教練,我心裡面突然發現,湧出一陣驚慌,教練為什麼會讓他這麼興奮?但是我也很好奇,就直接問他,為什麼讓你感覺這麼有能量?他說好不容易在台灣終於遇到一個可以聽他說話、理解他說什麼,又能支持到他的想法的人,讓他跟台灣的工作環境,開始有一些對接跟交流,他很開放來跟我做對談,因為他覺得他被支持了。

這是我們教練一定會帶給大家,或希望能帶給客戶的一些能量,但是我隱約覺得有點怪怪的,我覺得他眼睛會笑,然後開始身體往後坐,當下我覺得不大對勁。到了第五次教練的時候,我收到一個小禮物,我就很確認我的感覺。我當然還是要按捺住心中的不安,但對於客戶的這種「移情」,我是覺得不舒服的,我內在的情緒產生了兩種反應:第一種反應是,這把年紀了還有人會覺得對你心動,也許是不錯的;第二則是質疑自己,難道我展現的不夠專業嗎?我開始反思,在教練的過程中,跟他所對談的、所展現出來的,諸如我的衣著、我的態度、語氣、語調等等,有沒有什麼地方,讓他產生誤解?

在當下那一小時的教練對談裡,我已經不像個教練了。剩下十分鐘時,我終於忍不住跟他說:「OOO,今天的對談,我覺得我們之間,好像焦點有一些模糊了。我聽到你更多的是在探索我,但是我知道,你才是我們要去對談的重點,角色應該在你身上,我覺得我們今天的角色對調了,有點模糊了我們之間的教練關係。所以這件事情,我回去會好好的想一想,我也要請你想一想,接下來我們還有半年的教練工作,我們如何可以繼續下去?」我也說明這次不會計算費用。

我當下的處理,說真的並不算好,他有點驚訝,有點震驚,為什麼我的反應會這麼大?對我來說,我看到的是對我專業的挑戰,跟我對這個客戶,在專業上的展現。

當我回來跟我的督導對談,督導很直接說:「Ruya,恭喜妳!我們來慶祝一下吧!這是一個里程碑。」我真的是覺得,到底怎麼了?我自己覺得教練這條路快走不下去,但督導給我的肯定是,因為妳的付出,妳跟客戶的對接發生了,也就是說,先不論橋樑的材質或橋樑的品質,我已經架起了那座橋樑,也可以說我已經有空間、有能量,可以成為一個容器,來涵容客戶所有的狀態,而客戶也願意來到我們共同建構的空間去對談。

督導也告訴我,這會常常發生,我們會不斷經歷,不管是我發生在客戶身上的「移情」,或者客戶發生在我身上的「移情」,我必須去看見,然後我也必須去面對。如果沒辦法好好處理,我在工作上的深度跟厚度,會受到很大的挑戰。督導只交代我一句話——妳要好好地去處理,好好地去回應,回應沒有所謂成不成功,因為客戶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下發生的只是一個剛剛好的對接。

我跟OOO的第六次對談剛好是期中,對於上一次我提出的這些問題,他覺得有點失落,也認為我的反應太大了。他知道我已經結婚,對我沒有什麼樣的遐想,只是覺得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遇到可以跟他溝通的人。我很坦誠地跟他說,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必須有這樣的價值、這樣的能力,也謝謝他的認同。他或許希望我們能有多一點的朋友關係,但對我來說,現在這種教練/客戶之間的合作關係,是最能夠幫助他現在的狀態,最能夠去支持到他適應台灣生活,得到他工作上的價值跟生命的展現。

當我公開地去談論這件事,也表達出我的想法以後,我問他那下半年度剩下的這些教練,希望我們如何地一起工作?在這個階段創造什麼價值?因為我是被公司所聘請來的,我希望達到三方最大的效益。對我這樣的強烈回應,如果他覺得被侵犯或者受傷,他可以開放地提出來,我接受他更換教練。

我覺得這是一個必須很 open、很坦誠面對雙方的狀態。畢竟教練是我們的工作,我們不斷在面對不一樣的客戶,而不是只有當下這一次。我的督導也讓我知道,必須把這樣的狀態變成正常化,用開放正常的心態去看待「移情」的發生,我必須接納客戶會有這個狀態,也必須接納自己可能會有這個狀態,當接納以後,我才能夠接受自己的情緒,用客觀的角度去回應他。

我用的是一個客戶移情教練的例子,因為這常常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如果客戶在認知上的認同,那就會是一種「投射」。他如果從認知轉移到情緒跟感受的時候,比如說,有位客戶把我當成女兒,每次都會幫我帶水果、帶餅乾,這就是一種「移情」,我們必須要有很深的覺察。

Tina:

很多從事教練工作的教練都是女性,我們服務很多高管,雖然男女都有,但男性是蠻多的。這個覺察是重要的提醒。我好奇妳後來還有再遇到類似,客戶對你產生移情的情況嗎?

Ruya:

還是會有。比如說我也遇過一位客戶,直接告訴我說,很希望他太太像我一樣,能夠談世界經濟,也能談心理狀態甚至兒童的教養。我直接回應他,因為我是教練,我站在客觀的角度跟他討論。但是他的太太身為孩子的母親,她的態度與提出的訊息絕對不一樣,她很難在焦慮擔憂先生健康的情況下,去很客觀的談你的健康、你的運動。我問我的客戶,如果你是太太,有好的學歷、好的工作,卻要每天都要擔憂先生的健康,你會怎麼做?我的客戶就說,我想我會跟他離婚,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是不希望一天到晚擔心受怕,或者是害怕接到電話。

Tina:

我希望提醒大家,能夠將「移情」成為一個好的資糧或是能量,前提是要很清楚界線在哪裡,我們要清楚覺察自己有沒有被「移情」干擾?如果我們連這些覺察都沒有,它就不會是好的能量。它就是毒藥,而不是良藥。適度的「移情」可以帶來很好的信任關係,這種安全感是心理的安全空間。「移情」的好處是,它必須有大前提——教練要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在這個關係當中正在發生什麼?有一點不對勁就必須要去梳理,才不會為它所困。我跟Ruya之所以可以侃侃而談,是因為我們花了十幾年的工夫去做功課,但是到現在,我們都還是會遇到這樣讓我們困擾的情況,我想提醒大家,它並不是一站式的解決。

如何進行好的「移情」?

Ruya:

關於我剛剛提到的例子,我的客戶年紀比我大很多,她的女兒在國外,所以她常常會帶東西給我。她跟我提過,我很像她的女兒,所以她每次到水果攤,如果看到女兒喜歡的,她就買回來,再帶來給我。她是單純的分享,這也是一種「移情」,是她對她女兒的想念。

Tina:

怎麼區分是好的移情?還是造成影響的移情?要看它有沒有對 Ruya 跟這位客戶之間的關係造成影響。比如說客戶分享水果的時候,Ruya 可以選擇吃或不吃。好,那這沒有影響。但如果她帶來的時候,Ruya 沒有吃,客戶有失望,這就是警訊了。比如說,我喜歡幫助小農,時不時訂購很多柿子、柚子等各種水果,我常常帶一兩顆跟客戶說:「我們來做一下公益,一起來吃水果。」我的客戶如果不吃也很好,我就帶回家自己吃。重點是,我不會因為客戶不吃,就覺得說:「你怎麼不願意接受我的好意呢?」大家知道那個界線嗎?不在那個動作,而是這個動作後面的意圖。當他的意圖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他是不是可以繼續健康地看待這個關係。

大家可以好好地觀察,有些客戶跟你有良好的互動,如果你們不會因此而產生,像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或者是強與弱的關係,而是均等、和平、公平或同等力量的關係的時候,那是沒有問題的。比如說,如果客戶買咖啡給我,我都要一概拒絕不喝嗎?這是我們為什麼要跟大家討論「移情」,「移情」並沒有不好,但是身為教練的我們,沒有搞清楚的話就很不好。希望透過我們的故事,給大家一些鏡子可以對照,讓大家可以更清楚。

Ruya:

我前面提到過,「移情」是教練中的一個過渡狀態,我們可以協助客戶去覺察,他自己的情緒跟壓抑。所以,當我收到那位客戶的禮物,或她帶水果到辦公室來的時候,我們教練是可以主動的,我會半開玩笑說:「妳在想妳女兒喔?妳什麼時候要退休?」因為她一直在跟我談退休的議題。教練可以去運用的是,用我們主動的提問方式,去讓她覺察到她的狀態,跟她的生命訴求做連結。

回應夥伴問題:「客戶OOO是不是否定了自己對教練有移情,他是不是為了要找台階下?或者為自己找理由?」我真正在意的是,我們的關係是不是回到教練跟客戶之間,最有力量、最平等、最能夠對接的狀態,這是一個校準。從他當下的語氣語調觀察,他非常有可能在找台階下,而我必須給他台階下;我也相信他會這樣說,是因為看到了我們當下最好的關係。我在意的是,他潛意識裡認同了我跟他一起工作。

Tina:

即便它是一個台階,如果可以重新校準回來,因為Ruya的誠實溝通,可以令他覺察到這件事情,雙方重新訂定心理合約,雙方都有試著去校正,客戶也能理解也在校準,我覺得那就算是健康的,是可以繼續教練關係的。除非這個心理合約,在Ruya直接溝通之後,還是無法重新訂立,他下次又拿另外一束花來,那就糟了。Ruya可能要跟資助方談談這個狀況,必須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謝謝Ruya的故事,這在教練工作過程中真的很容易發生。

Photo by Quino Al on Unsplash

什麼時候需要找督導一起工作?

夥伴A:

剛開始學教練時我有一位客戶,他是被大哥扶養長大,老爸不疼老媽不愛,從小自己努力奮鬥,現在也很有錢。現在爸爸回來找他,他很嫌棄。很多教練的時候,我聽他在罵他父親,對悲催的童年忿忿不平,回憶了一幕又一幕。剛剛聽 Tina 老師、Ruya 老師談「移情」,發現當時我好像被繞進去了,但我搞不清楚是「移情」還是「投射」。當時我會很同情他,覺得他很可憐,甚至想跟他一起聯合起來對抗他父親。可是我今天反觀自己,我其實沒有這樣的成長經歷,我還蠻幸福,沒有被老爸老媽這麼對待過,所以這算是「移情」嗎?

Tina:

謝謝夥伴 A 這麼開放的,跟我們分享妳的故事,我現在沒辦法回答妳,可能需要我們一起工作才有辦法知道。坦白說,當我跟 Ruya 在分享、回推過去,我們在跟督導工作、或跟彼此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常常使用「移情」跟「投射」這幾個術語。更多的狀況是,我們知道不對勁。那個不對勁,我們可以為它做什麼?之所以會用「移情」跟「投射」這兩個主題,來跟大家探討,是有一些教學的意圖,讓大家在看到自己不對勁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咀嚼看看。您的議題我必須清楚來龍去脈、反應、還有細節,可能要進入到一對一督導裡面,才有辦法很清楚地陪你一起去探索。可能兩種都有,甚至還有添加別的。就像 Ruya 剛剛講的,我們必須要一步一步來去感受。甚至它也有可能是你天生特質或你價值觀的影響,你就是會想要幫助、願意幫助人,有很多的愛,那也有可能。

Ruya:

我想回應 Tina 提到的價值觀,比較接近一個社會的認同狀態。也就是說,從社會一般的價值觀跟判斷,我們認同他對父親的不滿,是有理由的,我們覺得父親是不負責任的人,所以產出一些同仇敵愾的情緒,這是正常的。所以可能更多是來自於對社會輿論或者社會價值的認同。

夥伴A:

我經常疑惑的問題是,如果我現在覺察到,我失去我作為教練的中正,我已經投入我自己的情緒。但即便是這樣,我不確定這個時候是不是該繼續,要不要再去扒一扒挖一挖?還是我覺得可以就可以,當我不覺得可以才去找督導聊,這個分寸應該怎麼把握?

Ruya:

我一直都有督導,或者說是我自己的教練,除了在我專業上的精進、專業上的覺察,最主要的是我要讓自己過得平衡,過得舒服自在,然後漸漸地趨近我本來的樣子,我到現在都還一直在好奇,我本來的樣子是什麼,這是我自己探索的歷程,也是一種興趣吧。

Tina:

包括我在內,每位教練生命當中還有很多議題,都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這個一探究竟其實不是為了某位客戶,而是為了我們可以更理解自己,可以看清楚更多。我們最能夠完整理解的人就是我們自己。跟自己工作的過程當中,會給我們覺察的機會,除了覺察之外,以後碰到這樣的客戶,我可能就不會再被攪進去了。探一探究竟,如何更放鬆不再被觸發?可以把你想要的、喜歡的教練狀態活出來?

就我的信仰來講,最完美的只有那一位。如果我們不是那位最完美的,我就一定還有功課可以做,那是什麼功課?這麼多年下來,想要在自己身上做功課的這個意圖,我覺得是有幫助的。像我今天講的故事,如果不是做了十年的功課,我可能不會在第一個月的時候就覺察,在第六個月就完全解決,我可能就直接被完全淹沒而不自知。

如果 Ruya 不是做了很多年的功課,她可能也就收下對方的禮物,以為只是很好的互動,那後面可能更難處理。我覺得回到八大核心裡面來講,在自己身上做功課,產生自我覺察,以及之後如何適度回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鍛鍊。我們不要只想著幫助客戶,更多的是要幫助我們自己,而且不單單在技術上,是在生命的底層上,我們可以很好地支持到自己與客戶。

剛剛大家在小組分享的時候,我跟 Ruya 也在主會議室探討生命這件事情,我們談到醫生、生命、器官移植等等,談到了人在成為受精卵之後的第一個器官是什麼,是心。母親去做超音波檢查,確認胚胎是否健全,第一個指標是聽見心跳。我們剛剛有個結論說,我們的心比我們大一歲,所以從心的角度出發去看,心這顆洋蔥真的有太多太多部份,可以讓我們去探索,甚至可能是個迷宮。我們不主動探索,是看不見的,有些時候有好的機緣,被迫看見了,但是我們覺得與其被迫看見,有機會主動地去探索,是不是更舒服自在?或者有機會把對自己的可能傷害減到最低?

回到本質,教練最終還是用生命相陪的,什麼叫用生命相陪?就在於我們生命的品質,而不單單是教練技術的層面。技術當然也很重要,但就像 Ruya 說的,當我們生命品質是深厚的,很多東西,包括純熟的技術,我們就更自然地做到了。

活動回饋摘要

想謝謝 Ruya 老師、謝謝 Tina 老師給大家的分享,她們真的是將自己血淋淋的案例,跟大家做了一個剖析分享,真是非常令人感動,很少老師願意這樣做。兩位老師的帶領,讓我們大家收穫真的很多。
我覺得今天老師講的,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能夠覺察,能夠發現覺察、適度對應。
教練是生命相陪,生命品質比技術更重要。」聽了這個生命相陪真的超感動。我們是用生命去跟人家教練。
移情的發生是活點。
謝謝老師的分享很感動,需要更多的修練覺察自己。
我的收穫1、aware  2、protect  3、response跟option。
教練是生命影響生命。借事修己,再次確認了做教練的初心,謝謝兩位老師今晚用自己的生命影響了我。
謝謝大家和兩位老師的分享,我收穫更好地認識移情,覺察出來移情然後好好處理它。
投射和移情是一種功課,讓教練這面鏡子擦得更乾淨。最後連鏡子都不見,覺察中。
謝謝兩位老師的分享,提醒自我覺察的重要。
重新出發,在生命的底層中幫助到客戶。
移情發生時要有覺察,尤其是那些讓我們很舒服的移情,更要有好好覺察怎麼處理。
謝謝兩位老師謝謝大家。常常覺察移情,需要不斷校正清晰界線。
透過移情與投射,看見界線的模糊與清晰,藉由教練的身分把議題浮現,想看看當我什麼標籤都沒有的時候是什麼。

如光課程【當教練實踐遇見心理學】

【當教練實踐遇見心理學】31CC+9RD

When Coaching Practice meets Psychology and Counselling Approaches

Designed and Delivered by Ruya Chang (ICF MCC) and Tina Huang (ICF MCC), 2023`

Photo by Jonatan Pie on Unsplash

之於 Tina

立志成為專業教練之後,我第一次接觸運用結合心理學或諮商取向的教練系統是:《NLP教練》。後來陸陸續續接觸過《藝術治療》、《薩提爾教練》、《完形教練》、《身心靈整合教練》以及《短期焦點解決教練》。在接受教練督導認證的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認識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以人際關係為基礎並融入存在主義哲學的心理治療理論、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提出的《人際溝通分析 (TA) 》、《完形理論》、《U形理論》、《敘事教練》、《量子理論》、《能量療癒》、《組織動能》等等。我才發現,在教練服務與實踐當中曾經學過或運用的某些技術、流程或模型,都是向這些心理學派或諮商取向「借用」或「轉化」而來。

我曾經站在十字路口問自己:到底要不要去念心理學研究所,讓自己的教練深度與內涵可以繼續提升?那時我感覺不踏實,也擔心自己不上不下,因為身邊有許多教練,決定去讀心理學研究所進修;也有許多教練,是從心理學或心理諮詢專業進入教練領域。反覆思索,我最後決定專注在教練這門學問扎根。因為,在提供教練督導或教練輔導的時候,我觀察到身為教練的我們,一旦專業角色的邊界不清晰,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自身的教練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和客戶之間的教練關係。我沒有信心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可以知道此刻我頭上戴的是哪一頂帽子?還是好幾頂?

那為什麼還要開這門課呢?

因為,在接受教練督導的時候,我親身經歷過那些被「借用」或「轉化」而來的心理學技術,體驗過它們作用在我身上所帶來的覺察與突破。那些經驗幫助我更全面的認識自己,豐富我的教練實力,找回我的教練狀態。然後,一對一教練或團隊教練服務的效果,很自然地升高至另一種境界。所以我和 Ruya 商議,要從過往的教練實踐經驗裡,挑選出在教練服務與督導服務當中,經常被教練借用或轉化而且簡明易懂的心理學技術,與大家分享交流。我們會概略介紹各種心理學派的人性觀、與客戶工作的依據、與客戶工作的途徑,以及這些學派中 1至 2項與教練服務相輔相成的應用技術。最後,夥伴們可以透過觀察導師示範,加上同儕之間的相互練習,將所學吸收消化,融合在自己的教練服務或督導服務當中。

(請留意:這門課程分享的是教練實踐經驗,不代表送交 ICF 考試錄音帶時,能夠符合 ICF 考官的意見。)


之於 Ruya

基於 Grant 與 Palmer 所提出 (Grant, 2002):教練心理學是以基於成人學習或心理學方法為根基而構成的教練輔導模型為基礎,從而增強個人生活與工作領域的幸福安適與效能的一門學問 (Palmer & Whybrow, 2006)。

1990 年代起,許多心理學家陸續投入教練行業,起因於高階主管、生命教練輔導的目的是要促進長期可持續的認知、情緒與行為改變的緣故 (Douglas & McCauley, 1999) 。在教練會談中運用心理學原則,被認為是一個能有效增強科學實證的教練實務的方法 (Grant, 2008)。主要原因是:

  1. 心理學是一門以理論為基礎的科學,其探討了對於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改變的過程與知識理解。科學實證的教練介入模式 (源於心理治療模型) 能實現並提高教練輔導目標的達成,即透過讓客戶因動機與態度改變,而促進其持續的學習與成長 (Whybrow, 2008)。
  2. 心理學是一個成熟的學術與專業,曾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教練,可以確保其輔導過程是基於倫理道德規範,並受到合適的相關管理機構監督的。此外,接受心理學與心理健康專業訓練,能讓專業教練盡可能避免或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可能有尚未確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客戶所帶來的傷害 (Berglas, 2002; Cavanagh, 2006)。

探討心理學理論在教練歷程中的應用與效益相關研究陸續發表 (Bachkirova, 2014; Grant, 2002; Passmore & Fillery-Travis, 2011; Whybrow, 2008),研究中多建議教練應擁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或至少要接受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訓練,使能夠辨識出客戶是否有任何潛在可能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提供適當的介入或轉介協助。

教練心理學是教練們被督導、自我反思或進修時的主要寶典。對於教練初學者:教練心理學這門新興學科,能有效幫助教練們在執案中,有著攀藤摸瓜,事半功倍之效。對於資深教練們:教練心理學更是結合個人多年教練所學與經驗,薈萃個人所學於堅實理論基礎的重要版圖。


教練導師群

  • ICF MCC 大師級教練
  • 企業高管教練 Executive Coach
  • 認證教練輔導 Mentor Coach
  • 台灣、大陸官方認證諮商心理師
  • 敘事取向教練與督導訓練
  • 焦點解決教練取向督導訓練
  • 德國 Rudolf Steiner 三年制生命史全人教練
  • 英國 Lumina Spark 組織與人才發展授證講師、執行師
  • 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工商組織博士研究

  • ICF MCC 大師級教練
  • 企業高管教練 Executive Coach
  • 領導人發展教練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ach
  • 美國 inviteChange 認證教練輔導 Mentor Coach
  • 英國 CSA 認證教練督導 Coach Supervisor   
  • 美國馬歇爾.葛史密斯機構認證專業 SCC 教練
  • 美國 ISEI 認證 SEI (社群與情緒智慧) 教練
  • MBA in Finance 財務金融企業管理碩士, HPU, USA

課程架構

課程對象想要認識教練實踐中與心理學相關的教練技術、想要深化個人教練深度與厚度的教練、想要取得CCEUs 更新 ICF 認證的教練
語言普通話 Mandarin
使用平台線上 Zoom Meeting 即時互動學習
學習目標透過學習基礎概念、觀察導師示範、加上同儕之間的相互練習,將所學吸收消化,融合在自己的教練服務或督導服務當中。
內容涵蓋教練實踐中可借用的心理學派的人性觀、與客戶工作的依據、與客戶工作的途徑,以及這些學派中 1至 2 項可與教練相輔相成的技術。我們會與大家一起探索的心理學派包括: 人本心理學、認知行為心理學、敘事理論取向、身心靈整合、短期焦點解決、人際歷程心理學、薩提爾心理學和完形取向。
學分取得條件學員必須參與所有單元,以取得結業證書。完成課程將獲得 40 ICF CCEUs
課程梯次週期每年開一個班,每班學制約八個月。每單元 3小時,共 14 個單元。
2023 年 5月 27 日至 2024 年 1 月 20 日;往後依據每年的放假日期微調。

Photo by Jeremy Goldberg on Unsplash
Photo by Alice Alinari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