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2010 年的教練聚會活動上,認識了 Edward(世明教練),一晃眼已是 13 年。猶記得 2011 年收到 Edward 和幾位教練夥伴的邀請,共同創辦第一家教練公司,成為一起工作的朋友與合夥人。我們一起寫一本書、翻譯一本書,這些創業同行的旅程中,有挫折有歡笑,無論是高峰還是低谷,皆歷歷在目。
Edward 是成功的企業家第二代,他臉上幾乎總是掛著燦爛的微笑;我在他身上感受到的特質是謙卑,熱情,善良和願意。我還記得,他是如何鼓起勇氣和他父親深度談話,表達想要離開家族企業,用自己的實力創辦教練公司,下定決心並準備好,將接下來的生命投注於他最熱情的行業:以教練的方式,支持需要的人發現自己的天賦,探索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並活出美好圓滿的人生。
Edward 從小以來不曾改變過的心願,就是「幫助自己發揮最大的價值,也幫助他人創造最大的價值!」。因為他相信,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是一個傑作。都是獨一無二的大師之作,透過教練(Coaching)的支持與陪伴,就能幫助人們看見自己的傑作。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世界也就會因為每個人而更變得美好。
歡迎夥伴們來
與 Edward 一起聊聊:
請問您怎麼遇見教練的?
遇見教練後,您自己產生了什麼變化?(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工作、生命)
什麼原因決定創業開辦專業教練公司?
開辦專業教練公司,面臨過什麼樣的挑戰? 如何克服?
過程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
作為教練創業成功的前輩,對於大家,有什麼提醒?
您覺得教練的本質是什麼?所以有效?有效在哪裡?
嘉賓介紹
陳世明
傑作國際專業教練有限公司 創辦人
MISA傳智學院 講師
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 理事
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專業教練(PCC)
世明教練為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專業教練(PCC),擁有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 (SFSU)MBA學位,同時也是傑作國際專業教練有限公司創辦人,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ICFT)理事,並義務擔任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的教練。現居台北市與妻子美年育有一子一女。
曾出版《豐悅企業教練錦囊-塑造獨一無二的企業DNA》及譯有《EQ Coaching for leaders 領導力的突破:情緒智能教練》等書,並在經理人月刊、中國CCN教練社期刊等平台專欄發表個人發展相關文章,也在臺北廣播電台及華人心靈廣播電台擔任特別來賓。
我要分享的例子是,大概十幾年前,我自己印象比較深的案例,到現在都引以為戒。我和幾位教練固定去一間公司,進行一對一教練,每個月一次,我的客戶是工程背景。第三、四次教練以後,我開始發現一件有點怪的事情。記得第三次工作時,我發現他穿襯衫而不是 polo 衫,而且襯衫燙得很平整,我真的很驚訝,就跟他說:「OOO,你今天看起來狀況好棒喔。」他非常高興,眉飛色舞地說了很多,關於他剛來台灣沒多久,他還不太適應,但他有新的發現,開始在工作上跟夥伴有不一樣的看見,我心裡面覺得,嗯,挺好的,終於有一些進展了,畢竟工程師的話比較少,所以我很高興。
剛開始學教練時我有一位客戶,他是被大哥扶養長大,老爸不疼老媽不愛,從小自己努力奮鬥,現在也很有錢。現在爸爸回來找他,他很嫌棄。很多教練的時候,我聽他在罵他父親,對悲催的童年忿忿不平,回憶了一幕又一幕。剛剛聽 Tina 老師、Ruya 老師談「移情」,發現當時我好像被繞進去了,但我搞不清楚是「移情」還是「投射」。當時我會很同情他,覺得他很可憐,甚至想跟他一起聯合起來對抗他父親。可是我今天反觀自己,我其實沒有這樣的成長經歷,我還蠻幸福,沒有被老爸老媽這麼對待過,所以這算是「移情」嗎?
Tina:
謝謝夥伴 A 這麼開放的,跟我們分享妳的故事,我現在沒辦法回答妳,可能需要我們一起工作才有辦法知道。坦白說,當我跟 Ruya 在分享、回推過去,我們在跟督導工作、或跟彼此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常常使用「移情」跟「投射」這幾個術語。更多的狀況是,我們知道不對勁。那個不對勁,我們可以為它做什麼?之所以會用「移情」跟「投射」這兩個主題,來跟大家探討,是有一些教學的意圖,讓大家在看到自己不對勁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咀嚼看看。您的議題我必須清楚來龍去脈、反應、還有細節,可能要進入到一對一督導裡面,才有辦法很清楚地陪你一起去探索。可能兩種都有,甚至還有添加別的。就像 Ruya 剛剛講的,我們必須要一步一步來去感受。甚至它也有可能是你天生特質或你價值觀的影響,你就是會想要幫助、願意幫助人,有很多的愛,那也有可能。
Ruya:
我想回應 Tina 提到的價值觀,比較接近一個社會的認同狀態。也就是說,從社會一般的價值觀跟判斷,我們認同他對父親的不滿,是有理由的,我們覺得父親是不負責任的人,所以產出一些同仇敵愾的情緒,這是正常的。所以可能更多是來自於對社會輿論或者社會價值的認同。
這件事如何影響到我?比如說我和合夥人成立的公司,只有我一位是女性,剩下的三位在輩分上來說都是哥哥或叔叔。當我們一起去跟客戶談案子,名片拿出來,職稱都是合夥人,當客戶說道「那我們跟哪位跟進?」的時候,他們掃視一下在座所有人,往往就看著我說:「那我們就跟 Tina 聯繫啦。」當時我自然而然覺得,是不是應該多服務一下大家——後來才意識到,同樣是合夥人,自己被當作是秘書對待;這顯示出我也給予自己隱性的不平權。
用影響力幫助他人成功,是 David 在職場上的動力來源,第一次認識他的人,印象深刻的會是他對成就熱情與執著,其實他真正熱衷的是:當一隻幫助他人成就的獅子。
David 在企業服務 14 年,從基層一路努力到目前的管理職位,曾經迷惘於:好主管應該是什麼樣子?透過「模仿」許多主管以探索屬於自己的管理領導風格。成長的過程中跌跌撞撞,受傷了再爬起來。直到與第一位教練相遇,David 發現,與教練一起工作,當下不只讓我看見自己,更無形注入很大的能量,也因此決定,期望自己能夠用教練技巧,幫助團隊夥伴成長。
David 這位年輕的主管,開始進修學習教練並且在工作環境當中實踐教練對話,建立屬於新世代的領導管理風格。他運用提問技巧,協助他進行跨部門溝通、內部溝通、任務或疑問的梳理。也實踐教練聆聽的臨在當下與同理心,進而建立具有心理安全環境的領導管理空間,讓部屬能安全表達外在或是內在挑戰。
David 說:「我當上主管的年紀相對年輕,首先我要面對更高層次的任務要求,適應 X 世代主管的領導風格,還要用理解同理的方式來管理 Z 世代的團隊成員,教練絕對是屬於我的關鍵領導管理晶片,讓我啟發心智潛力,建立一個可以和我一起走更遠的成熟團隊。」他總結這一路的心得,專案著重期間顯性的價值管理,教練則是影響長期心智成熟度。他持續感受著兩者的邊界以及融合,透過不斷實踐,建立屬於他的一致性教練式管理。他也開始適時調整生活節奏,挪出空間照顧自己,因為他好,團隊才會好。
學經歷
上市企業 副處長
私立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觀光學系 學士
全國大專優秀青年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個人走。
如果你要想走得遠,和夥伴們一起走。
非洲諺語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社會學家,很有必要融匯一些代表著青春的性情傾向,
譬如擁有一定的力量和勇氣,去毅然決裂,去起而反抗,
面對社會不平保留一份無邪的天真;
此外再納入一些更多地體現著老成的性情傾向,
譬如說現實主義的立場,譬如有能力直面社會世界冷峻艱辛、令人沮喪的現實情景。」
By Pierre Bourdieu 反思社會學的論題
Margaret 博士說:「文字是具有神祕力量的工具,書寫則是工具的使用方法,透過書寫可以窺探內在的無垠宇宙,也可以認識自己、理解眾人、想像世界。我喜歡也享受書寫,苦悶的時候、歡喜的時候、珍惜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讓指尖奔流的文字帶著自己去到一處無法想像的地方,如果以後重新回頭,將會驚歎曾經有過如此瑰麗的風景。」
【當教練實踐遇見心理學】—— 知其所以然・教練旅程更坦然
40 CCEUs,8-12 位夥伴,與 Ruya MCC 和 Tina MCC,一起探尋教練服務與實踐當中借用的心理學理論——生而為人的規律,是如何默默支持著一切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