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投射」:如光公益活動紀錄 Part II(Ruya篇)

逐字紀錄|小花、編輯審定|Tina

版權所有|如光教練學院

*註:本公益活動紀錄的對話內容,都是 Ruya 和 Tina 在教練生涯鍛鍊中的個人覺察與感知到的生命歷程分享。一切出於對生命獨特性的尊重與熱愛,無關乎他人認知與各種學術理論。

為什麼要談投射?

今天的分享,我們想投石問路,丟個石頭到湖水裡,產生一點漣漪效應,這個漣漪效應後面會如何,我們不知道,我們想邀請大家聽聽我們的親身經驗,看看是否能觸動各位的自我覺察跟反思,就這樣而已。沒有要抖書袋,也沒有要做示範,希望我們的親身經驗可以引發你,就像──我和 Ruya 是彼此照鏡子,希望我們彼此照鏡子的過程中,讓你也照見自己的一些什麼。可能照得到、可能照不到,這個我們也沒有把握。照得到很好,照不到也很好。

什麼是投射?

Tina:「投射」在不同領域裡都會提到,它其實是個龐大的系統,如何去面對「投射」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我們今天想談一般大部分教練比較容易會遇到的「投射」現象,有兩種。第一種是我們每個人有一個內在參考架構( internal framework ),用白話文講,我們是怎麼解讀這個世界的,跟我們的價值觀、經歷、學歷跟人生生命整體經驗有關。

可能從你小寶寶到現在經歷的任何一件事,都形成了你的「濾光鏡」。什麼叫「濾光鏡」?就是每個人都戴了一副「專屬於你的太陽眼鏡」在看世界,只是你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談的第一種「投射」,是因為我的天然,在我身上的太陽眼鏡(Tina 戴上太陽眼鏡…),以至於我看著大家時,自然地用我的方式或觀點來解讀你們的行為,然後因為我是這樣運行的,就覺得外面這世界應該也是這樣運行,這是第一種「投射」。這種大家比較容易在學教練或服務客戶的過程中看到,客戶把自己的劇本跟假設放在不同人身上,覺得這個應該這樣、那個應該那樣,應該怎樣運作才叫合理。

今天會深一點點又不會太深,想和大家談的是,我還是帶著專屬於我的太陽眼鏡,但太陽眼鏡很有趣,比如說,Ruya 是我的客戶,我們今天要談的「投射」是,Ruya 是我的客戶,但我看到 Ruya 的時候在沒有很顯著的意識狀態下,甚至是無意識或潛意識狀態下,Ruya 勾起我自己生命經驗當中的一些過往,而我不自知。但我知道此時此刻我的「教練狀態」跑偏了。有點像是:我看到 Ruya,然後引發我身上的記憶與感覺,我就把我的經歷投放在 Ruya 身上,覺得如雅正在經歷我曾經經歷過的。

這個與「把我的價值觀跟系統」放在別人身上不太一樣,我們要談的是,當我看到了 Ruya、聽到她的經歷,我無意識被勾起自己內在很深的經歷、感覺與經驗。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關係所觸發,但是那個當下自己知道不在好的教練狀態裡。

Ruya:簡單來分享一下,什麼是「投射」。「投射」是一種認知,它關注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心理過程,當然也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轉,也是人最先有的、與生俱來最早的防衛機轉之一。當人們把自己心裡的感受放到客觀的世界中,就像一個投影機一樣,把它「投射」到某些人或事物上,我們會以為那是如我們內心所想的。

很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一句成語,叫做「以己度人」。舉個大家都有印象的例子,宋代有個著名學者叫蘇東坡,他跟一位很有名的佛教大師是好朋友,佛印大師。他跟佛印有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他跟佛印兩人面對面坐著,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覺得我好像看到一坨狗屎。佛印笑著對他說什麼呢,我看到的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撿到便宜了。蘇東坡後來回家跟蘇小妹說了,蘇小妹就唉,搖了一下頭。佛家說佛心自現,你怎麼看別人,就表示你自己是什麼。這是我自己在「投射」裡看到相當吻合「投射」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會談得更多的是,教練上的「投射」效應,因為「投射」效應是將我們的觀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剛剛講的「以己度人」。我們認為自己具有某些特性,他人也會有相同的想法或特性。我們常不自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甚至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這會造成一種認知障礙,使我們對他人的知覺失真。這對我們的教練狀態、與教練效益影響很大。我簡單分享到這裡,關於「投射」在教練上的影響。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Ruya 經歷的投射

Ruya:我要分享的是,大約在三年前接觸到的一個客戶。這個客戶很特別,因為他不管在學術界、實務界,甚至在國際上都非常有地位,也很受到政府國家的吹捧,但他真的是很有實力、很謙虛的一個人。某個半官方機構,發生一些狀態,所以他被臨危授命,接下總經理的職務。過去,他是一位學者、是一位專業經理人,但是在這個臨危授命的角色裡,等於他是半官派的狀態。

當時有三、四位教練跟他一起做過初步面談,他選擇了我擔任他的教練,我有點誠惶誠恐。跟他做完幾次教練會談以後,我忍不住看到一個畫面,然後我跟他說,我看到畫面是:有一個人,他的手跟腳、包括他的腦都被各種藤蔓所綁住。這些藤蔓來自四面八方,比如說:董事會的成員綁著他的頭、政府組織半官方綁著他兩隻手,也因為利益糾葛的關係,拉扯方向都不一樣。然後他的企業、員工期待他能夠去支持到他們,他們都仰賴他,他的全身被五花大綁。

我當下取得他的同意,在那一段時間的教練歷程裡,我們著重他內在的狀態,然後……對不起,我現在說的時候,還有點呼吸不過來。我們著重在他內在的狀態,以保有他的個人獨特性、價值、思維跟宏觀,但是,大家可以想像在那個狀態下(被藤蔓五花大綁),要保有一個宏觀的思維、保有他存在的樣態,是多麼的困難。這中間他承受了歷史的壓力,承受了過去組織裡面的不公平、不對等、黑箱作業等等,基本來說、他等於是去收那個爛攤子的感覺,但是他又很想讓它起死回生。

五花大綁的藤蔓束縛

這個過程我們雙方很用力。那段時間說真的我還蠻忙的,大概經過了兩次跟他的對談後,我才去找我的督導。我如實地跟督導陳述這個畫面,然後當下我的督導,直接只問了我一句話,他問我:妳自己、畫面當中那個人(被藤蔓五花大綁)的這個經驗,妳掉落在裡面那個角色的經驗,最早是在什麼時候?

我當場噴淚,因為我沒有想到那是「投射」,我只是很不舒服。我在教練的過程中,客戶都是我的神,都是我最大的愛。對,我就是盲目的愛著(笑),愛著我的客戶。所以,我當下只是一心承擔著我自己的不捨。當督導問:妳最早發生這個狀況在什麼時候?馬上大噴淚。原因是,過去二十年我在外資企業裡,不斷調動角色職務的過程中,常常是空降的那個人。包括購併的時候,我解散對方組織、解散某些組織或裁員等等,我看到了自己在過去企業組織的經驗跟掙扎。 慢慢地往前推到我國中的時候、國高中的時候,我讀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學校,我們學校不教英文文法,然後老師全部是外國人。我揹著一個很大的枷鎖,社會的以為、社會的期待、一般人的看見。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一般人聽到我初高中念的那所學校,他們都直接問:那你的 TOEIC 是 900、950 分喔?天啊,我也想,我現在大概連 500 分都沒有吧。然後回想我的大學,也很坎坷,在過去五年、十年我根本沒法開口,因為我覺得很羞愧。我從考上醫學院讀不下去,第二年開始轉學,然後念四個大學、修兩三百個學分,大學至今畢不了業。

藤蔓來自於原生家庭經驗

我的家族在鄉下的小地方算是書香世家,所以我有超過十二年沒辦法回去,因為我不敢跟家裡祖父母說自己情況(我是他們帶大的,最親密的人)。這直接聯想到,我小時候,甚至連走路、動作、說話等等,都受到了過去家族、環境對我的期待、自己的期待、家人對我的愛跟教養等等所「綑綁」。事實上,那個畫面(藤蔓綑綁)幾乎可以代表我從小到大的日子,但是,我也從中追溯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還沒有進小學之前,我很樂於這樣的環境。為什麼?因為那樣的角色,我去市場在街上走路,是不需要帶錢的,可以很自由的要吃、要喝、把東西帶回家,然後家裡面人會去結帳。

大家會說,那是某某醫生家、某某老師家的小孩,然後我很引以為傲地接受這樣的、類似聚光燈 spotlight 打在我身上,帶給我的方便。甚至開始念小學以後,因為我沒有念過幼稚園,不會寫自己名字,考試考零分,考卷上面寫了張如雅三個字,那個雅少了一點、張還少了一撇,就是連名字都會寫錯的傢伙,但是老師不敢直接罵我。直到小三的時候,他們才忍不住偷偷問我外公說:你們家小孩怎麼這樣……。

Photo by Ravi Pinisetti on Unsplash

和客戶一起越過

這個影響直到現在,都還深深地受它影響。督導帶著我看到這件事,我開始回過頭來,跟我的客戶有更深入的對談。很感謝客戶,他是一位很成熟的專業經理人,我們一起好奇在這個被捆綁的狀態下,如何往前推進,至少頭可以往上揚一點點,眼光可以看得更遠一些些。我相信有許多人是以他為典範,看著他眼光所投向的方向去努力,所以,我們就從這個細節、很小細節的部分去往前。

跟客戶一起工作大概兩年的時間,直到他下台,這家公司沒有被結束。過程中,人員有一些縮編,但是成為一個體質比較建全的企業、組織,然後也建立起組織內在的核心價值。雖然客戶因此把身體弄糟,但是他完美地華麗轉身。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歷程,是我在「投射」經驗裡面中,很深很深的看見與學習。

但那時候,我覺得有一股內在能量衝出來,就像妳剛剛講那個「防衛機制」就出來了。我的情緒、我的衝動讓我知道跟平常的教練狀態非常不一樣。假設平常是一個中立(centered)的狀態,我知道那時候自己已經傾斜,因為,教練不該有的評判我有了、教練不該有的過度同理我有了、教練不會想在這當中吵架的 energy 我有了。這是我當時知道的。

最大的藤蔓其實是自己

Tina:聽妳講話的時候,我感受到的第一個反應,胃是很緊很脹的,然後,也感覺有個正襟危坐的狀態在我身上,就是我連手都不動,我現在可以動,但我聽妳講話的時候整個是「正襟危坐」,我手還有個特別姿勢擺著,全身就是這樣。然後,聽得到自己的心跳聲很緊。另外一個覺察是,我發現,聽到你的藤蔓經驗時,我「投射」了,覺得也有被綑綁的感覺。甚至我隱隱感覺到,其實那個藤蔓不僅是家族的期待……我不確定,我想跟妳核實,就是其實在那個家族的期待之下,引發了我們對自己的期待,那才是真正最大的那一根藤蔓……

Ruya:是的,所以不管幾歲,當我們對自己有期待的時候,那藤蔓還是一樣捆在我們身上,而且是我們自己捆的。這是一個很棒的覺察,所以我們可以適當的去修剪它。這讓我聯想到,我在諮商領域跟教練領域都投入超過十年,很多人問我:這麼多年來在諮商或教練上都有督導,難道妳還沒有辦法做自己的督導嗎?坦白地說,只要是人,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侷限跟看見,我們永遠看不到自己後腦勺、永遠看不到自己走路的姿勢。

就像我之前因為腳受傷,去做復健,我還是必須透過別人來看我,然後告訴我。所以,這是一個互相照鏡子的經驗,而且,這個鏡子是溫暖的、帶著一個良善的意圖,希望這個人能夠更活出他的天賦,或是在教練歷程中,能夠展現出他的特質跟力量。因為,教練是以人、以我們自己為工具,我們本身就是工具,如何能夠如實地、澄清地看到自己的侷限,看到自己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

選擇附生、被附生或共生

Tina:我感覺到剛剛那種情境畫面,像是一棵樹,在雨林裡面的一棵樹,它身上有很多附生植物,像藤蔓。那些附生植物,可能是賦予期望的人,但是也可能,讓附生植物留在我們身上的,是我們自己。我感覺到一棵大樹,有菟絲花、有蘭花、有藤蔓、有其他蕨類,可能還有鹿角蕨。感覺好像一棵樹的養分,被那些附生植物稀釋掉,或是因此無法很好地舒展跟長大……。

Ruya:這邊我想短短地分享一下,在我們生物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附生」跟「共生」。剛剛談了很多是「附生」,但是被「附生」的時候會有一個樂趣,叫做「被需要」。所以,回過頭來我們必須來看看自己的期待是什麼。有些人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被附生者」,或者「附生者」。但是如果以我跟 Tina 的狀態來說,我們比較像是「共生」,我們共生共榮,互相去支持對方,而不是去吸取對方,我們是互相加成的。

從藤蔓中鬆綁

Tina:就像妳說的,我們要了解,是自己造成的嗎?我是不是有一種想要被別人需要的感覺?所以那個附生太強壯?我們有沒有區分這個?現在呢,經過這三年跟督導工作,用一個妳喜歡的方式去形容它的話,妳現在狀態如何?

Ruya:我非常喜歡教練,不管是在我任何領域的研究,都是為了要厚實教練這個角色。我現在更能自在地擺動,甚至起舞,陪伴我的客戶,以他的樣態去陪伴他,這是我覺得非常快樂的一件事。剛剛那個「投射」的處理,我處理了至少八年以上,不管是在心理學上的督導、諮商上的督導或是教練上的督導。然而,這兩三年已經讓我可以牽起對方的手,然後用他的步伐來一起互動。

Tina:我好像看到一棵大樹在那邊搖。然後搖的過程當中,可能很自然地,那些藤蔓就鬆了。不是刻意拔掉或剪掉。妳知道有藤蔓,但是妳不為它所框,它附著也沒關係;在舞動的過程當中,妳有空間,妳不再被緊緊抓住。我在妳身上感受到的是,要去看見它,看見它的時候放鬆,放鬆之後,好像某些東西就掉了。

Ruya:適當的藤蔓是必要的。它們就像我的絲巾、我的披肩、我的圍巾。它們同時也展現了我存在意義跟價值。經過 Tina 這樣分享,我真的蠻享受身上的藤蔓,但這藤蔓是來自於我自己。

請給自己一個覺察的機會

Tina:邀請夥伴們想想,自己在工作、生命、生活當中,或者是教練工作當中,或者是培訓師諮商師的工作當中,有沒有那些瞬間,覺得自己不在最佳狀態──

Ruya 和我剛好相反,她是完全僵住了,我則是地震而傾斜得很大,而我們都知道那不是我們的教練狀態。 Ruya 之前分享的一個問題很有力量,我們就用這個問題來問問自己。

有沒有一個人(客戶、你的下屬、你的孩子、你的兄弟姊妹、你的父母,都有可能),在一個你與對方互動的場合,或者是你在教練服務當中,讓你感覺不對勁、不知所措。回想那個情境,然後試著推敲,請大家問問自己,這個情境最早在你生命當中的經驗可能是什麼?有沒有很相似的地方?用那個經驗來照見自己,是否可能發生了「投射」經驗?

邀請大家嘗試看看,這是一個起點。平安。

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Photo by Vadim L on Unsplash

|溫習|「投射」:如光公益活動紀錄 Part I(Tina 篇)

逐字紀錄|小花、編輯審定|Tina

版權所有|如光教練學院

*註:本公益活動紀錄的對話內容,都是 Ruya 和 Tina 在教練生涯鍛鍊中的個人覺察與感知到的生命歷程分享。一切出於對生命獨特性的尊重與熱愛,無關乎他人認知與各種學術理論。

為什麼要談投射?

今天的分享,我們想投石問路,丟個石頭到湖水裡,產生一點漣漪效應,這個漣漪效應後面會如何,我們不知道,我們想邀請大家聽聽我們的親身經驗,看看是否能觸動各位的自我覺察跟反思,就這樣而已。沒有要抖書袋,也沒有要做示範,希望我們的親身經驗可以引發你,就像──我和 Ruya 是彼此照鏡子,希望我們彼此照鏡子的過程中,讓你也照見自己的一些什麼。可能照得到、可能照不到,這個我們也沒有把握。照得到很好,照不到也很好。

什麼是投射?

Tina:「投射」在不同領域裡都會提到,它其實是個龐大的系統,如何去面對「投射」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我們今天想談一般大部分教練比較容易會遇到的「投射」現象,有兩種。第一種是我們每個人有一個內在參考架構( internal framework ),用白話文講,我們是怎麼解讀這個世界的,跟我們的價值觀、經歷、學歷跟人生生命整體經驗有關。

可能從你小寶寶到現在經歷的任何一件事,都形成了你的「濾光鏡」。什麼叫「濾光鏡」?就是每個人都戴了一副「專屬於你的太陽眼鏡」在看世界,只是你沒有意識到。我們所談的第一種「投射」,是因為我的天然,在我身上的太陽眼鏡(Tina 戴上太陽眼鏡…),以至於我看著大家時,自然地用我的方式或觀點來解讀你們的行為,然後因為我是這樣運行的,就覺得外面這世界應該也是這樣運行,這是第一種「投射」。這種大家比較容易在學教練或服務客戶的過程中看到,客戶把自己的劇本跟假設放在不同人身上,覺得這個應該這樣、那個應該那樣,應該怎樣運作才叫合理。

今天會深一點點又不會太深,想和大家談的是,我還是帶著專屬於我的太陽眼鏡,但太陽眼鏡很有趣,比如說,Ruya 是我的客戶,我們今天要談的「投射」是,Ruya 是我的客戶,但我看到 Ruya 的時候在沒有很顯著的意識狀態下,甚至是無意識或潛意識狀態下,Ruya 勾起我自己生命經驗當中的一些過往,而我不自知。但我知道此時此刻我的「教練狀態」跑偏了。有點像是:我看到 Ruya,然後引發我身上的記憶與感覺,我就把我的經歷投放在 Ruya 身上,覺得如雅正在經歷我曾經經歷過的。

這個與「把我的價值觀跟系統」放在別人身上不太一樣,我們要談的是,當我看到了 Ruya、聽到她的經歷,我無意識被勾起自己內在很深的經歷、感覺與經驗。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關係所觸發,但是那個當下自己知道不在好的教練狀態裡。

Ruya:簡單來分享一下,什麼是「投射」。「投射」是一種認知,它關注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心理過程,當然也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轉,也是人最先有的、與生俱來最早的防衛機轉之一。當人們把自己心裡的感受放到客觀的世界中,就像一個投影機一樣,把它「投射」到某些人或事物上,我們會以為那是如我們內心所想的。

很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一句成語,叫做「以己度人」。舉個大家都有印象的例子,宋代有個著名學者叫蘇東坡,他跟一位很有名的佛教大師是好朋友,佛印大師。他跟佛印有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他跟佛印兩人面對面坐著,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覺得我好像看到一坨狗屎。佛印笑著對他說什麼呢,我看到的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撿到便宜了。蘇東坡後來回家跟蘇小妹說了,蘇小妹就唉,搖了一下頭。佛家說佛心自現,你怎麼看別人,就表示你自己是什麼。這是我自己在「投射」裡看到相當吻合「投射」的例子,跟大家分享。

今天我們會談得更多的是,教練上的「投射」效應,因為「投射」效應是將我們的觀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剛剛講的「以己度人」。我們認為自己具有某些特性,他人也會有相同的想法或特性。我們常不自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甚至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這會造成一種認知障礙,使我們對他人的知覺失真。這對我們的教練狀態、與教練效益影響很大。我簡單分享到這裡,關於「投射」在教練上的影響。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Tina 經歷的投射

我接到案子時,他是史上最年輕、最快被晉升成區域銷售總監的高潛力人才。他遇到的情況是,由於他晉升速度很快,所以他自己整體狀態還沒完全預備好,大團隊對待他這個年輕老闆的態度,或者同儕眼光的壓力(本來要一起打天下,結果現在全部都要叫他老闆),讓他經歷了為期一年、一連串比較大的震動期。

一開始和他工作的時候,我感覺不到自己在他身上有「投射」,但是其實已經有潛在影響正在發生。他遇見的挑戰是,在團體當中不受某些人歡迎,可能同儕是羨慕與忌妒,或者是老一輩的質疑。同時,他因為長期專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也就是所屬行業銷售專業),他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軟實力(soft skills)培養,因此,在帶團隊這件事上他是新手,而且一下子帶快三十個人,還要對亞太區的銷售總監負責。

「投射」是怎麼發生的?

一般來講,一對一高管教練我們會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訪談,期初設定目標之後,我們會在期中與期末核實,看看教練目標與領導行為的轉化有沒有在軌道上,期中與期末也會跟 sponsor 有個對焦。然後,我在收集期中回饋的時候,發生了一些插曲以至於收集回饋的過程遇到挑戰,插曲就是有利益關係人不願意給回饋,只想跟我私聊,而且跟我溝通的過程中充滿情緒。

插曲開始演奏的時候,我已經知道有些東西在心裡,在我內在生命底層開始躁動,教練狀態已經受影響;當插曲越演越烈,到最後我幾乎是用盡全力去回應時,我整個內在遭遇大地震。我不知為何,內在就是有一種感覺,想要站在客戶這一邊,和客戶一起「對抗」 那整個讓客戶不舒服、也讓我不舒服的系統,當時的我,教練狀態應該已經消失。

Tina「投射」了什麼?

那次我花了兩個月,跟我的督導談這件事。用一個比喻來講,就是一個大團體當中會發生小團體、或者選邊站的情況,而我「投射」了這樣的「團體動能 group dynamic」,它很深刻鏈接到我小時候被霸凌(bully)的經驗。成長過程中,我在不同階段被霸凌過,最嚴重的時候是高中,班上大概有一半的人集體擺明地排擠我。

當我發現我的「投射」,就知道且理解,為什麼我會有衝動想要站在客戶這一邊去「對抗」,因為我內在的女高中生劇本與假設是:你叫我跟你私下聊,不願意照規矩來,是因為你想要影響我對客戶的觀點。對於一個必須中立的教練,這個「投射」真的產生很大影響,理智上我雖然知道要中立,可是感受被深深觸動,我知道自己「不中立」了。

這個影響重要到,我必須與不同的督導分別工作,督導完一輪之後,我覺得放鬆與放下,重新看到過去的經驗是如何影響自己,我跟自己的內在對話,重新整理高中的經歷,讓我不被「小團體與選邊站」在我身上的作用所綁架。因為把自己整理好了,所以可以用好狀態與能量去支持客戶,讓他也能有足夠的力量與勇氣,去面對並回應那個團體動能。

現在講的時候,坦白說,我的胃和心臟都還有一點感受,這個感受應該不是因為那個案子,依舊是想到高中時候那個經驗的緊張感。

情緒與能量是檢核指標

Ruya:大概四分之一敘述的時候,妳覺察到自己的大地震。我很好奇那個大地震是什麼?

Tina:情緒是第一個指標。我不冷靜。一般來講,雖然我的 MBTI 是 INFP、是內向能量的人,但我在工作時有一種奇妙的活潑。我不會緊張,也不會有衝動的情緒,我不會「不冷靜」;我即便有時候看起來很卡通,我都知道我在幹嘛。

但那時候,我覺得有一股內在能量衝出來,就像妳剛剛講那個「防衛機制」就出來了。我的情緒、我的衝動讓我知道跟平常的教練狀態非常不一樣。假設平常是一個中立(centered)的狀態,我知道那時候自己已經傾斜,因為,教練不該有的評判我有了、教練不該有的過度同理我有了、教練不會想在這當中吵架的 energy 我有了。這是我當時知道的。

Ruya:妳在這能量狀態下,如何讓自己恢復到穩定的那種狀態?我相信當你有那樣的情緒,不管是在教練當下或工作當下,妳如何保有工作品質跟自己的角色,然後把它扛進到妳的督導現場,在這段時間,妳做了什麼?

Tina:它不是一次性的過程,首先是自我覺察,事件發生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失控了,不在中立的位置,不在一般穩定的教練狀態裡。當時我覺得那是最近五年來最糟糕的一次教練。雖然我的行為、說的話、做的事,「看起來」都很專業、很教練,但我是在一個高度張力的狀態下。我的狀態像是母老虎,準備去狩獵、是一個冷靜迅速又確實的狀態,不是中午懶洋洋、陪孩子玩的母老虎,那種放鬆的狀態。平常我的教練,比較像是懶洋洋的那種;但那時我知道,我準備狩獵,對象是對我客戶不利的人。

承認自己歪了,承認之後就鬆一半,因為知道傾斜,然後梳理、進而接納。其實我花了一點時間,不同的督導都約了,一人輪流一禮拜,然後去面對與處理這個東西。有的督導是幫助我更好的看到這個情緒的來由,有的督導是幫我用宏觀的角度看它到底「投射」了什麼。

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如何回復中立的狀態

Ruya:督導用了什麼方式,或在怎樣的 moment 讓妳覺察到,這個「投射」所連結到的內容?

Tina:可能當時有直覺,基本的順序是這樣,優先處理情緒。我先找完型(Gestalt)背景很強的督導,我告訴他我不行、我受不了、我要生氣。我就一股腦兒地把歪掉的狀態整個直接帶進去,毫無保留,我記得自己哭很久。然後他開始跟我一起剖析,那些情緒從哪裡來?陪我去還原並理解那個現場,是哪些時刻有情緒升起?在情緒裡面時,我的內在對話是什麼?

因為受過督導訓練,進去之前我已經整理過一部分,與第一位督導對話之後,再剝了一層洋蔥,看清楚自己的情緒與內在對話,那個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應該是霸凌的「投射」,我感受到的是被霸凌和孤立的「投射」。我看見我完全被攪進去了,身為一個教練跟督導,應該要在客戶的系統之外保持距離,我卻因為那個「投射」被攪進去,搞得好像我也是客戶組織的成員之一。

後來我再找第二位督導,性別不同、風格也不同的督導,把「投射」這件事情再剖析得更完整;有點像是,第一次督導是先解構,第二次再深入往下探索看每個部件。這次督導過程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覺察:第一「我不是我的客戶」、第二「我不是那個十七歲的我」。把這些距離全部拉開來,用直升機的角度去看到,我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受害者。如果持續在受害狀態下,我將沒辦法很好地與客戶一起工作;我也沒有把握,可以完全不會被他的表達、感受、甚至是運作系統攪進去。

然後以這兩點覺察為起點,我進一步思考,現在的我,擁有什麼智慧、資源與能力?從新觀點出發,重新安頓我自己。其實後來在期中檢視的兩次三方對談當中,我知道自己還是有點緊張,只是進去對話之前,我做好充足的準備。那兩天基本沒有排其他任何工作,在對話前後,都預留很充分的時間來安頓自己的身心。因為期中對焦,對於客戶的組織、資助者、客戶、我的團隊和我來說,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投射經歷帶來的學習

Ruya:這個「投射」的處理歷程,如果它可以有個名字的話,妳想要取名為什麼?

Tina:這個題目太難了(笑),如果是這樣,我想用剛剛的道具,把太陽眼鏡拿下來。假設這個無形的太陽眼鏡還是在我身上,我知道它顏色變得非常淡了。我承認,它沒有變成完全透明,但它顏色非常淡了,非常淡、淡到以至於我可以看得清楚更多的東西。為什麼我會跟妳這樣說,是因為我最近還是有碰到別的「投射」、還是跟霸凌有關,而我的狀態與上一次大大不同,雖然我覺得好煩喔,這功課,到底要做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Ruya:親愛的,我想跟妳說,「投射」這件事是沒完沒了的,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一些看法,或者我們有一些價值觀在裡面的話,這是沒完沒了的歷程。

回到主題,這個太陽眼鏡,對妳來說,帶給妳最大的效益是什麼?在這次的處理中。

Tina:有一個心理狀態的預備吧。以後再遇到這類客戶,相似議題的客戶,我的內在力量變強大了,我不再容易被震動;假如之前,我是被震到幾乎趴倒,現在可能稍微偏一下,很快就可以回來了。我有能力回到中立狀態,不再癱倒然後還在那邊發抖。現在的我能很好地調整,像是迎著風的小草,搖一下沒關係,我知道我在搖,這是我的議題,但我不會被這個「投射」的情感或是狀態所綁架。我現在可以更細微地在當下捕捉到自己「投射」狀況的發生,在一些不顯著的細微之處。

Ruya:所以它為妳在往後的教練歷程中,產生最大的效應、或禮物是什麼?

Tina:以鏡子做比喻的話,我會成為越來越沒有顏色的鏡子;因為如果我是有顏色的鏡子,不僅我自己從這個鏡子看出去,客戶是有顏色的,客戶透過我看他自己也會是有顏色的。所以當我的顏色越淡越透明,不僅我可以清楚看見他,他可以清楚看見自己,那麼我的教練狀態與能力就可以完整地發揮,支持到客戶。

Tina 投射經歷的總結

Ruya:我想用一分鐘短短的來回饋我剛看到 Tina 的歷程。看到 Tina 在無論是不是「投射」的時候,她有一個自我澄清的內在歷程。Tina 會先去澄清,澄清以後去理解它,去找督導對談分解它,然後承認這個過程,承認它發生了什麼,甚至更仔細去挖掘了這一切到底怎麼回事,然後選擇不一樣的行動、不一樣的回應模式。這歷程就像一個 cycle,不斷在滾動著,但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滾動。

Tina:就我的信仰來講,它就有點像是「擴張境界」的感覺,就是我們本來的教練能量跟場域的境界可能是這麼大,但透過這個過程,我們的境界就越來越寬廣,可以容納的客戶類型可能就會越來越多,我們能更穩定有力地支持客戶。每一次的關卡都是在擴張境界,都是恩典。經過這次, 我自己有個體會想送給各位教練夥伴,如果你現在碰到特別困難的情境,那代表你準備好了,所以情境會來到你面前, 這是一份禮物, 邀請你尋求支持與資源來幫助你去面對它。雖然通常會花相對多的時間與力氣,但是當你越過的時候回頭看,你會發現, 你的境界已經在無形中擴張。

Photo by Isi Parente on Unsplash

Photo by Isi Parente on Unsplash

靜默與等候的力量

原創文章作者: 黃婷 Tina Huang, ICF MCC, 教練督導/高管教練

Photo by Daniele Levis Pelusi on Unsplash

今天聊的話題與 2019 年 10 月 〝ICF 新版教練核心能力〞之二「體現教練心態」,和之五「維持臨在狀態(維持當下感)」有關。

除以文會友以及視頻、公益活動等各種可能的形式分享感悟和發現,支持教練們精進之外,如光教練學院還專門開設 〝教練核心能力精修班〞以支持教練們的持續成長需要,詳情歡迎點擊下方連結。👇👇👇

相關課程|大師級教練新版核心能力大師精修班 (24 CCEUs)

前言

學過聆聽的教練都知道要「黃金沉默 Golden Silence」,但是要等多久?才是真正做到「黃金沉默」,然後對客戶產生助益。早期開始成為教練的時候,我不是很清楚。

我知道的是,當教練對話停下來,客戶與我之間一片安靜到某個程度,也就是安靜到某個「時間長度」時,我會開始緊張加小尷尬,很有衝動想把彼此之間的空白填滿,當忍耐到極限,然後客戶還是不說話的時候,我就開始總結客戶剛剛陳述過的內容,和或是思考可能的問題開始提問,以至於能夠進行教練對話。因為我會擔心,如果我無法持續推進教練對話,客戶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專業?會不會覺得在這個教練對話當中沒有獲得?

一段時間之後才明白,當我開始去填滿空白,就已經失去了教練的夥伴關係,因為我不僅不夠相信客戶,還把教練對話的責任都攬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決定認真鍛鍊自己「靜默與等候」這件事,當時給自己設定目標就是「等,等到客戶開口」,不管多久就是等,這個練習是真心不容易。

靜默與等候的力量

經年累月之後發現,有耐心與相信的「靜默與等。」確實很有力量;曾經有客戶謝謝我,笑著對我說:「你是第一個可以等我這麼久的人,給我時間與空間把自己整理好,再好好開口跟你說話。」接下來分享幾個故事,讓大家體會一下靜默與等候是值得的。

🍁 🎄~🎄~🎄~🎄~🎄~🎄~🎄~🎄~🎄 🎄~🎄~🎄~🎄~🎄 🎄~🎄~🎄~🎄~🎄 🍁

📙故事一

已經是十年前了,當時在內地有位客戶,他做的是內部工程,興趣是去山上或海邊找漂流木進行根雕,他告訴我根雕之前都會安靜地坐在漂流木前面,觀察感受並思考,然後決定要如何雕塑他的作品。

某次教練會談,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他遲遲沒有反應,我內在其實還是有緊張和焦慮,但是我提醒自己:「等,等到客戶開口。」約莫三分鐘之後,他終於娓娓道來,把整理好的想法與感受向我訴說。那是我設定練習目標之後,第一次體會靜默與等候真的很重要;也是我第一次經歷到,跟客戶工作時,了解客戶的工作屬性跟興趣有多麼重要,就像 ICF 教練核心能力裡面談到,理解客戶是什麼樣類型的人,我們才更能夠更好地支持客戶。

📙故事二

是教練前輩的親身經歷,很值得玩味。一般我們要拿案子時,有些情況會被資助方 Sponsor 要求現場教練給他們看,觀察我們教練的能力如何,才進一步決定是否聘用我們。前輩說他去了現場,資助方的評委都坐在旁邊,前輩在教練會談一開始與客戶設定好目標之後,他問客戶:「你希望我怎麼支持你?」客戶說:「讓我自己想一想,好好整理一下。」

然後客戶就拿起紙筆,在那邊想啊想、寫啊寫、想啊想、寫啊寫,經過二十幾分鐘之後,客戶抬起頭來看著前輩說:「好,我已經找到答案了。」然後他就把整理好的思緒與準備採取的行動方案講出來,後來大概再五分鐘,這個教練對話就結束。前輩後來成功拿到這個案子,即便沒有顯著展現其他的教練技術,而這個教練是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靜默與等候」,前輩很完整地呈現他相信客戶的心態,還有自在地與客戶臨在當下的狀態。

📙故事三

屬於團體輔導 Group Mentoring 的情境,記憶猶深。幾年前,我長期輔導一個團隊應用教練技術在工作當中,因為他們的角色很需要運用教練技術來支持他人。當天所有成員練習一起教練其中一位擔任客戶的夥伴,有需要的時候,我會適度地介入並示範,教練對話進行到一半,我感受到整個團隊的能量卡住,似乎一直在迷宮裡,看不見出口。

我直覺客戶需要一點時間與空間,也感受大家 (包括我自己) 需要暫停一下,然後我徵詢了客戶的意見,客戶表示他確實有需要,我請問客戶要多少時間,他說不是很確定,我說:三十分鐘夠嗎?他回答很足夠。然後,我們是這樣等候的,我和團隊說:「大家愛幹嘛就幹嘛,別都待在這兒,也可以出去散步曬太陽。」

接著,有幾位夥伴跟著我離開那個場域,去外面的公園散步曬太陽,也有人待在原來的地方彈吉他、或者就閉目養神什麼也不做。跟著我散步的一位夥伴問我:「那我們現在該做什麼來支持那位夥伴?」我回答:「在等待的狀態中,只要專心地安頓自己,不要想現在應該要幹嘛,不要想他待會兒可能會講什麼,也別想待會兒自己該問什麼好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狀態都正在影響團隊當中每個人。」

三十分鐘回去現場之後,接下來的時間都是在聆聽客戶娓娓道來,剛剛他的思緒與狀態發生了什麼變化。他跟大家分享,思考了什麼、做了什麼決定、接下來要採取什麼行動突破現狀,就像自動播放機一樣,不停地說出來。最後我只問他,從今天的教練經驗當中收穫什麼?他說:「Tina 老師,我發現我很需要休息 Take a break,過去半年的生活中,我從來沒有給自己奢侈的三十分鐘,什麼事都不做就單純地跟自己待在一起。」最後,他的行動方案包含:時不時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就這樣玩耍、散步、不埋頭工作或服務他人。

🍁 🎄~🎄~🎄~🎄~🎄~🎄~🎄~🎄~🎄 🎄~🎄~🎄~🎄~🎄 🎄~🎄~🎄~🎄~🎄 🍁

為什麼無法靜默與等候?

教練對話中,靜默與等候是一種很重要的介入方式 Intervention,也是很不容易的教練技術,因為它跟其他的技術不太一樣。很多教練技術是要你做一些「向外」,客戶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的教練動作,而靜默與等候是要你做「同時向外又向內」,客戶無法看見、無法聽見的教練動作。

向外關注客戶的需要與狀態,向內留意自己的內在喧囂,以便調整並安頓自己心態與臨在狀態。這個學過教練的我們都知道,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有會滑出「靜默與等候」狀態的時候?現在我也還是難免發生這樣的時刻,那麼我們就來進一步聊聊,滑過去的瞬間,通常是我們內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下一篇文章《體現教練心態與狀態:是誰在教練?》,將有進一步的探索與討論。⭐

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2019年10月 ICF 新版教練核心能力

二、體現教練心態 (Embodies a Coaching Mindset)
Definition:Develops and maintains a mindset that is open, curious, flexible and client-centered
定義:發展並保持一個開放、好奇、靈活並以客戶為中心的教練心態

  1. Acknowledges that cli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choices.
    認知理解「客戶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2. Engages in ongo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a coach.
    身為教練,持續投入自身的學習與發展。
  3. Develops an ongoing reflective practice to enhance one’s coaching.
    發展持續反思的習慣,以提升自身教練能力。
  4. Remains aware of and open to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and culture on self and others.
    對於背景和文化之於教練自己和他人所產生的影響,保持覺察與開放的態度。
  5. Uses awareness of self and one’s intuition to benefit clients.
    運用教練的自我覺察和直覺,讓客戶受益。
  6. Develops and maintains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one’s emotions.
    發展並維持能力以管理並調節自我情緒。
  7. 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prepares for sessions.
    在思維上和情感上都做好準備以進入教練會談。
  8. Seeks help from outside sources when necessary.
    必要的時候,向外部資源尋求協助。

五、維持臨在狀態 (維持當下感) (Maintains Presence)
Definition:Is fully conscious and present with the client, employing a style that is open, flexible, grounded and confident.
定義:全身心且有意識地與客戶同在當下,展現一種開放、靈活、可靠且自信的風格。

  1. Remains focused, observant, empathetic and responsive to the client.
    對客戶保持專注、觀察、同理和回應。
  2. Demonstrates curiosity during the coaching process.
    在教練過程中展現好奇心。
  3. Manages one’s emotions to stay present with the client.
    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客戶同在當下。
  4. Demonstrates confidence in working with strong client emotions during the coaching process.
    在教練過程中展現信心,可以和「強烈的客戶情緒」一起工作。
  5. Is comfortable working in a space of not knowing.
    能夠舒適地在未知的 (心理) 空間中工作。
  6. Creates or allows space for silence, pause or reflection.
    創造並給予靜默、暫停或反思的空間 (與時間)。

此地此時:教練的臨在狀態 (當下感) 下篇

原創文章作者: 黃婷 Tina Huang 教練
ICF MCC, 教練督導/高管教練

Photo by Sen Lee on Unsplash

如何平息內在的喧囂?

個人經驗當中降低外在打擾相對容易,如何能夠讓內在聲音安靜下來,反而是一個挑戰。誠懇建議每位教練都聘請一位教練督導 (Coach Supervisor),我自己就有一位督導;督導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幫助我們更多地向內探索、去了解那些內在聲音為什麼會出現、那些聲音從何而來。這些內在探索的功課可能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告一段落,然而開始看見自己,對於我們的教練狀態就已經有莫大的助益。

看見自己生活或工作的習慣與模式,會幫助我們更警醒,不會輕易掉進了客戶的故事裡面。會掉進去的原因之一是,客戶案例當中的諸多因素,觸動我們自己生命當中的那些未竟事宜,以至於我們好像在重新經歷著自己的故事一樣,進而產生內在干擾。當我們留意自己的狀態,明白是什麼會觸動我們,從看見進而接納自己,我們就越能夠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安靜放鬆且專注、然後乾淨有距離地去看見去聽見去感受,教練的臨在(當下感)就會自然發生。

五年前,我發現自己在參與某項目提供教練服務的時候,聽到客戶們提出的領導力議題,我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東摸摸西摸摸書桌上的任何東西,同時心裡會有一個小聲音說:「又來了,老調一直彈。」我就和督導討論這個現象,發現自己那段期間無形中養成一個工作習氣,因為與該組織合作已經五年,客戶提到議題的時候,我會很快地下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干擾,通常八九不離十地準確,所以我漸漸失去好奇心,然後我又不想像顧問一樣直接提供答案,就會東摸摸西摸摸並且坐不住,無法專注聆聽也失去了當下感。當我看見自己的狀態之後,在進入這個項目的教練會談之前,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變成顧問,持續保持好奇心。


教練的臨在狀態(當下感)可以創造什麼?

如我一開始提到,在教練對話當中,臨在當下的教練狀態是支撐所有其他教練技術能夠發揮出來的地基。教練在會談當中保持臨在,就是意識清明,注意力涵蓋的範圍會很廣,包括教練自身整體狀態、客戶整體狀態、彼此之間互動的狀態、各自的環境因素、以及共同所處的整體環境因素;再加上積極聆聽的鍛鍊,也就是全思維身心直覺地聆聽,那麼,在這個時間與空間當中發生的每個訊息,都會進入到我們的感知裡面,而這當中引發較大觸動、引發我們的好奇心的那個訊息,通常都是很值得探索下去的轉折點。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向客戶提出邀請,再運用提問或直接溝通的方式,幫助客戶進一步的自我探索與覺察。

較大觸動的訊息可能因人而異,之於我而言,可能是客戶內容和情緒不一致的地方、語氣語調語速改變的地方、表情或身體語言改變的地方、能量狀態改變的地方;或是來自於我自己身上情緒、感受和身體的狀態變化、甚或是天外飛來的一筆的靈感或直覺等等。當我們越能夠在當下與客戶全方位的連結,往往會產生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覺察與禮物,進而幫助客戶發現不一樣的可能性,以下分享二個小故事給大家參考。

教練故事一

某次我督導一位女士,她是性格沉穩安靜、自我覺察很高的人,所以每次進行督導、聽著她講話的時候,也等於是看著她在經歷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某次她談到了一個客戶,覺得和客戶的關係不在一個理想的、健康的狀態裡,然後在對話的中間我發現,她做了一個平常不會做的動作,就是把她襯衫兩邊的袖子輪流擂了起來,而且她當時說話的語氣語調,比其他的時刻都高昂大聲。

於是我向她提出邀請,問她是否可以提供我的觀察與反饋?她欣然地接受。我問她:「剛剛你在說某幾句話的時候,語氣語調比較高昂,同時還做了擂袖子的動作,是什麼原因?」我邊描述邊做給她看,我剛剛觀察到的動作,然後還配合她剛剛說過的話。她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這樣一個動作。因此,針對這個動作和當時語氣,我們放慢腳步討論,這個動作意味著什麼? 背後有什麼議題可以探索? 有什麼需要想被滿足?

她發現自己被客戶的系統情境影響,她自己對待客戶的狀態和方式,與客戶對待團隊成員的狀態和方式如出一轍。她偏離了自己的中正狀態,和她平常的工作狀態不一樣,看到這個平行過程 (Parallel Process) 之後,她決定和客戶好好聊聊這件事情,希望可以提供客戶一個新的觀點與覺察。

教練故事二

有個客戶法律背景出身,現在是跨國管顧公司的合夥人。他熱愛自己的工作,收養了兩個孩子都四歲,工作生活兩端都非常忙碌。除了管顧工作,他曾經寫過並出版兩本書,最近更開始籌備出版第三本書,可是沒有時間寫作。他找我談的教練主題是:如何可以更投入地寫這本書?

他一進入教練對話的時候,告訴我他需要在跑步機上運動,因為等等要趕上班,所以邊走跑步機邊跟我進行教練對話,爭取時間;這是我經驗當中的頭一回遇到客戶是這樣的狀態,我覺得很新鮮,也因此移動我的電腦,在書房當中找一個適合的空間與位置,跟他一起站著動一動,他看到我的舉動就笑了。

對話過程中我發現,他關於時間安排這個議題其實想得很清楚;我於是好奇,他到底卡在哪裡? 然後觀察到,他在講時間安排時的狀態,相對於他分享以前寫書經驗的狀態,相當不一樣。他談到時間管理的時候,能量很低、講話聲音很低沉,表情嚴肅;反之,他在講過往的寫書經驗時,在跑步機上走路速度放緩、表情放鬆,臉上時不時還有微笑。

我把觀察告訴他,他很驚訝有這樣的差異,我進一步問他,那麼帶著這個覺察,從這裡開始,他想要探索什麼? 他說想進一步探索當初的寫書經驗。他好奇是什麼原因讓過去寫書過程與狀態是好的? 可以成功出書的好經驗有哪些? 他後來發現,以前每次寫書,自己都有一個專屬的預備儀式,準備自己身心狀態與環境,例如聽音樂、點蠟燭,而且他那時候也是相當忙碌。他最後結論是,這件事跟時間管理無關,是與安頓自己的身心有關。後來,他找到一個可以幫助自己預備寫書的新儀式,並開始著手寫書。

ICF教練核心能力模型, 2019年10月更新版

五、 Maintains Presence
維持臨在狀態 (維持當下感) 


Definition: Is fully conscious and present with the client, employing a style that is open, flexible, grounded and confident.
定義:全身心且有意識地與客戶同在當下,展現一種開放、靈活、可靠且自信的風格。

1、Remains focused, observant, empathetic and responsive to the client
對客戶保持專注、觀察、同理和回應

2、Demonstrates curiosity during the coaching process
在教練過程中展現好奇心

3、Manages one’s emotions to stay present with the client
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客戶同在當下

4、Demonstrates confidence in working with strong client emotions during the coaching process
在教練過程中展現信心,可以和「強烈的客戶情緒」一起工作

5、Is comfortable working in a space of not knowing
能夠舒適地在未知的(心理)空間中工作

6、Creates or allows space for silence, pause or reflection
創造並給予靜默、暫停或反思的空間(與時間)

Photo by Melissa Askew on Unsplash

相關連結

🌻🌻🌻 ICF 教練核心能力模型 (2019年10月更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