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宛伶教練,如光教練學院內容長
回想剛開始做教練的時候,覺得自己像是不稱職的副駕駛,明明該由駕駛(客戶)決定目的地跟行駛路線,卻常常把方向盤搶過來,又眼睜睜看著車子沿路碰撞,甚至卡在角落動彈不得。明明開著可以適應任何地形的吉普車,卻成了碰碰車。也因為如此,我開始上網找更多學習資源,因緣聚會下認識到 Tina 老師與如光教練學院。
學院的課是為了已經有教練底子的人設計,再依照各人的需求加強選修,持續深化,客製化的自由度是我很喜歡的。因為自己有些實務經驗(特別是撞牆經驗),想把地基打穩,所以 Tina 老師建議從教練基礎課開始學習。
在上課前我想像著,會有琳瑯滿目的技巧與工具排山倒海而來,沒想到讓我茅塞頓開的第一課,竟然是釐清「教練是什麼」!
同樣是以談話形式工作,教練很容易跟顧問或諮商搞混,甚至有些使用「教練」一詞的工作者,可能也不是那麼清楚,教練的界線在哪裡。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把能做的做好,不能做的放掉。


光是這幾個點就讓我的心境鬆了一半。
過去人生因為雞婆的特質,常常讓我承接超過能力與界線的責任在身上,甚至下意識把問題無法被解決的結果,歸咎在自己不夠好身上。
沒有誰可以為其他人定義,什麼事對他最重要。
沒有人可以為其他人決定,他的未來要怎麼過。
即使是再資深的教練,也會遇到不適合一起工作的客戶,以平常心看待彼此關係的開始與道別,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界線與能力,從許多前輩的分享,讓我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會撞牆,而撞牆的痕跡都會成為深刻的成長養分。
雖然了解理論,但經過自己的實務經驗、教練學長姐的探討分享,以及 Tina 老師課堂上細緻的實例說明,將教練基礎能力拆解檢視與演練,看似簡單,威力卻很強大!短短兩天就讓我看清楚之前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調整。即使再次發生撞牆的情況,也能從結束後的反思檢視自己在哪個節點中失去了平衡。
終於把方向盤交還給駕駛,身為教練的我坐回了副駕駛位置上,安心陪伴剛上路的駕駛,更有餘裕的感受每位駕駛的開車風格與速度。在每一個路口跟客戶確認後,由客戶踩油門暢通而行,開始享受窗外的風,與沿路的旅程風景。
Photo by Taneli Lahtinen on Unsplash |